【摘 要】
: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方面,还在于其在传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荀子传经与其所处的时代不无关联。荀子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而下距秦皇焚书之祸尚有25年之久,在此期间,“诸子百家同其先师之书,亦谓之经”,诸家弟子严守师法,注解其文以传其道。荀子正因为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拐点中,他便有机会看到“百家争鸣”几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其后焚书之祸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方面,还在于其在传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荀子传经与其所处的时代不无关联。荀子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而下距秦皇焚书之祸尚有25年之久,在此期间,“诸子百家同其先师之书,亦谓之经”,诸家弟子严守师法,注解其文以传其道。荀子正因为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拐点中,他便有机会看到“百家争鸣”几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其后焚书之祸中被焚毁遗失的这一部分经典文献,荀子可以把其所见经典中有用的信息,整合吸收之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完成与经典之间的对话。荀子尤重与儒家相关的经典文献,精通《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孟子》等典籍,在《荀子》的撰写过程中多次论及诸经,还会在文末征引经典之文以证所论。文章以依据荀子思想的形成中与经典思想的互动与融合关系,借助荀文与经典文本间相互关联的文本材料,对荀子学经、用经以及开拓新知的思想方法,以探讨荀子经学思想内涵。全文共分为九章,分别讨论了荀子与《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孟子》《礼记》等经典在文本与思想中的关联情况。第1章为绪论,第2章针对荀子的《诗》学思想展开讨论,在先秦典籍中,《荀子》是引《诗》最多的,足见荀子对《诗》的重视。荀子的《诗》学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功利性,它是为推动以礼为政服务的。单纯记问之学下的《诗》被荀子称为“故而不切”;同时荀子更加注重为学的目的在于致用,君子学《诗》也是为了更好的用《诗》为自己服务,单纯吟诗歌咏的时代早已过去,“全之尽之,然后学者”的学《诗》才是符合战国乱世的可行之法。第3章针对荀子的《书》学思想展开讨论,发现荀子对《书》中各个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打碎重组,并重新归纳总结为新的论点,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之中。同时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书》对于荀子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此外,通过对《荀子》篇章中与今本古文《尚书》重见材料的对比后发现,今本古文《尚书》确实有人为拼凑改写的嫌疑。第4章针对荀子的《易》学思想展开讨论,《荀子》中引《易》之文仅有两处,但刘向又言荀卿善《易》,荀子是善《易》之理,而非善《易》之占,同时,荀子否定占卜相面之术,认为行礼义之道才是真正的王道政治。在与《易传》的关系中,荀子对《易传》的成书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第5章针对荀子与《周礼》展开讨论,荀子中多有言“礼”之文,其言“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中又存有十多条与《周礼》相关联的材料,可以证明荀子应当看到过《周礼》的文本。《王制》篇也是现存先秦典籍唯一一处介绍先秦官制的文献,并且其中所列官员名称与职分基本都能在《周礼》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材料,足见荀子与《周礼》关系之紧密。《周礼》虽言官制,但其礼制思想实为周礼之本,而荀子之礼只能是其之一流而已。第6章针对荀子与《春秋》展开讨论。《春秋》经在荀子之时已有《左氏传》《榖梁传》《公羊传》三传,荀子与“三传”皆有关联,其中明言荀子传承的是《榖梁传》,对于《左氏传》《公羊传》而言,荀子亦有兼采,这种兼采“三传”的为学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第7章针对荀子与《论语》展开讨论,发现荀子之对“孔子”与对待诸经一样,把其放置于与经典地位等同的位置,就思想方面来谈,荀子中所涉及与孔子有关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如为学、为政、修身、立德、为孝等等,足见荀子作为孔门嫡传严守师法。第8章针对荀子与《孟子》展开讨论,发现孟、荀之间在义利问题、生态意识、为政理念、论理论道、以及人性论等五个方面都有通之处,荀子作为孟子之后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的学说中多见孟子思想的影子,而人性论问题上,两者立论基础与立论目的都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第9章针对荀子与《礼记》展开讨论,荀子对当世单篇流行的与“礼”相关的典籍,如《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经解》等篇章非常关注,荀子对其中“礼之正国”“隆礼由礼”等思想以及与祭礼、葬礼、乡饮酒礼等具体的礼仪规范深入了解,消化吸收之后再次融入到自己的论篇之中,既可作为论据以证所论,又可作为文章主旨契合荀子所思,对荀子思想体系的构建与成熟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同时,对《中庸》《表记》《坊记》等与子思有关篇章的对比研究,发现荀子在“天子无客礼”“人性论”“情感生发理路”“法先王”的为政理念以及君子修身立德等等诸多方面都有思想上的吸收与继承。
其他文献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是一座城市兴起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兴衰变迁的根本。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其水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变,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诚如我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曾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研究水利史。”历史时期,西安水生环境曾呈现出“八水绕长安”优美和谐状态,促进了汉隋唐王朝的强盛,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本文由“
中国北方地区地处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系统的接触地带,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铜器的种类、样式和组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两个地区的强烈影响。不过,北方地区并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接收站和中转站,当地族群对铜器主动加以选择和改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铜器仅在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中部和东部地区还未萌芽。位于黄河上游的北方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与概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认为,凡是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地方都无法离开统计与概率。为此,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与统计与概率密切相关的统计素养作为衡量大数据时代合格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围绕着“统计素养”而开展的统计教与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内容。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对统计与概率的态度就比较微妙,历史上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几进几出。随着2001年义务
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一批怀着炽热中国心的新文化主将努力,现代文坛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晨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文学刚在这块古老土地诞生就留下一个坚实脚印。研读新文学史可清晰地看到大众传媒发挥的渡航引进、摇旗呐喊的巨大传播作用
本文从区域角度归纳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有效的改进策略:顶层设计,多元协同,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按需建设,构建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分层培训,活动推广,提高智慧校园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创新教学,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围绕平台,应用驱动,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深度发展;试点先行,课题引领,实现智慧校园特色发展。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于具独立性的建筑物单元上形成的所有权。因该种建筑物兼有专有和共有部分,权利人得享有专有权和共有权并立基管理而获有成员权或共同管理权。历观区分所有权的近现代及当代立法史,各国(地区)始终均以作为区分所有权人的业主个人与团体利益衡平为演进动力。初期,区分所有权法多注重对专有权的保护并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的本位,进而引发业主个人权利的膨胀与共同体利益的贬损。为维系共同体存续,区分所有权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阶段。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低下、投资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将无法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消费行为和就业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意义重大。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涉及社会关系、消费行为、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