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祛瘀丸与阿司匹林对比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卒中是三大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是首要的致残原因,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对许多设计完美的随机卒中实验结果进行了报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各种临床治疗方法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这些实验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卒中单元治疗及中医疗法。关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临床疗效,已经有两个大样本随机实验(中国急性卒中实验和国际卒中实验),每个实验各纳入2万左右病例。结果表明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立即开始每日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以减小发生进一步卒中的危险,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可以降低全部病人的死亡危险,改善病人的愈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是明确的,但是作用很轻微。目前有一些报道证实在发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早期给予益气活血类中草药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愈后,本实验对益气祛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阿司匹林比较进行了评估。 设计:益气祛瘀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是一个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实验。共有120例在24小时之内发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50人)纳入选择标准。通过电脑随机抽样分为两组,第一组每天给予益气祛瘀丸30g口服,第二组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50mg,各服90天,所有的病人均为从2002年3月至2004年2月在武汉市六七二医院住院的病人,治疗前神经功能状态采用中国卒中量表进行评估,90天后临床疗效采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进行评估,同时我们还测量了病人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能力及肝肾功能指标。 结果:在给予药物治疗90天后,益气祛瘀丸组和阿司匹林组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能力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肝肾功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益气祛瘀九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与阿司匹林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且不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初步确定益气祛瘀丸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本实验最主要的缺陷是样本太小,明确的结论尚有待于大样本随机实验的证实。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冬凌草醇提物对荷H_(22)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抑瘤机理。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法将H_(22)肝癌细胞悬液注入小鼠右腋皮下制成局灶性肿瘤模型,观察模型组、卡莫氟阳性对照组、冬凌草醇提物大、中、小剂量组荷瘤小鼠一般状况的改变;14天后比较各组小鼠瘤重并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突变型p53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各组端粒酶反转录酶活
本课题以正常SD大鼠及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ndrogeninducedsterilerats,ASR)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施加药物干预,观察各组大鼠卵巢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的基因、蛋白表
目的:研究芪灵益肝煎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P21WAF1/CIP1(简称P21)和CDK4表达的影响以及芪灵益肝煎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该剂抗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4例肝癌组织进行P21及CDK4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对28例临床恶性肿瘤病人服用芪灵益肝煎前后的免疫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1. 芪灵益肝煎对小鼠肝癌细胞实体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对照组(n=
目的: 肝癌HepG2.2.15细胞株广泛应用于HBV生活周期、发病机理、免疫效应细胞及抗病毒药物评价等研究,是申报肝炎新药必备的抗病毒实验模型。但是,药物使其病毒学指标下降的机理尚不清楚。Stonans通过研究证实HepG2细胞株能表达IFN_γ、TNF_α、TGF_β、IL_4、IL_5、IL_(10)、IL_(11)等多种细胞因子。因此,肝细胞并非仅仅是HBV感染后被攻击的被动受害的靶
冠心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尤其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防治研究是现代医学防治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