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中平流层环流转型、成因及其与对流层环流关系的研究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h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平流层(10-70hPa)半球环流流型年变化不同于对流层、低平流层的显著特点是其夏季存在以极地为中心、范围达半球的反气旋型环流为主的阶段.因此,在由冬到夏或由夏到冬的某个阶段,该层环流流型出现由气旋向反气旋或由反气旋向气旋型环流转变的过程.等压面半球高度场球函数系数A<,2><0>由负转正和由正转负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这一转变.该文用NCEP/NCAR北半球1958~1997年中平流层五层(10、20、30、50和70hPa)逐日高度场再分析资料,计算出其球函数系数A<,2><0>,并据A<,2><0>稳定地由负转正的日期确定了逐年中平流层各层环流转型的日期,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春季中平流层环流转型日期的气候及异常规律及它们与平流层环流异常及与对流层环流的关系.其主要结果如下:1.中平流层环流转型日期的多年平均值及其随高度的变化,各层转型日期的气候变率及异常存在年代际、年际变化规律.多年平均20hPa环流最先转为反气旋型(平均在4月24日),然后逐渐下传,至70hPa(平均在6月17日)历时54天;而中平流层上部(10hPa、20hPa和30hPa)转型日期的年际差异较下部(50hPa、70hPa)大;50、70hPa层环流转型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78年以前转型日期偏早,1978年以后偏晚.2.中平流层环流转型异常与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及平流层臭氧总量异常存在显著相关联系.分析发现10hPa及70hPa层的热带纬向风与相应层环流转型日期之间的相关显著,10hPa热带东(西)风位相、70hPa西(东)风位相时环流转型滞后(提早).臭氧总量异常与中平流层转型日期异常之间为反相关关系,臭氧总量偏高(低),流型转型日期偏早(晚).3.中平流层环流转型与对流层重要系统(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存在一定关系.70hPa层转型日期偏早(晚)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强)、位置偏东(西).10-70hPa转型日期偏早(晚)时,5-7月亚洲区极涡面积偏大(小),强度偏强(弱);10-30hPa环流转型日期偏早(晚)时,4月亚洲区和北半球极涡偏弱(强).
其他文献
采用NCEP全球谱模式和常规观测资料对"03.7"江淮地区的两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发现梅雨暴雨是受低槽、低涡、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和梅雨锋
该文用变分法得到实际大气自由模,并设计了一族解析自由模一理想大气自由模,用标准模方法对实际大气自由模与理想大气自由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两类自由模均是不稳定的
该文采用陡地形影响修正的CSU中尺度气象学模式,对青岛地区春末夏初(1988年5月27日~28日)的一个海陆风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青岛珠来自西、东、南多支海陆风环流相互作
华北春季水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妨碍了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着华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华北地区今后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前人对华北地区夏季的旱
该文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压环流造成半岛西部和鲁东南特大暴雨过程成功地进行了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结果,对常用物理量场的垂直结
把江淮地区进行分区再分别对江淮各区5~7月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区梅雨期(6~7月)降水异常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行了研究,在寻求降水异常的机理研究中,侧重于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