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的未熟抽薹现象是制约其春季生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大白菜的春化和抽薹性与有关生理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耐抽薹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及鉴定指标。1.春化对大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以早、中、晚熟的直筒型和包头型6个大白菜品种为试材,比较了种子春化处理(2~4℃,15 d)与未春化处理大白菜幼苗的生理特性差异。与未春化处理的大白菜比较,经过低温春化处理后的6种大白菜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虽没有显著差异,但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直筒型大白菜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升高,包头型大白菜的这两种酶活性差异较小。另外,除CAT之外,两种类型大白菜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以早熟品种为最大,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较小。由此可以看出,春化对大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有共性之处,也因大白菜的种类及熟性而异。2.耐抽薹性与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9个耐抽薹性差异显著的直筒型和包头型大白菜的耐抽薹性与抽薹前后叶片有关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直筒型和包头型大白菜的耐抽薹性均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AT及NR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POD、CAT和NR活性可作为大白菜耐抽薹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