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onsc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汉学家。在他三十余年的翻译实践中,翻译了五十余部中国现当代名家名著,为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关于葛浩文的研究多关注于译作本身优劣,很少聚焦译者自身的发展变化。因此,针对译者葛浩文开展研究,更显得十分必要。胡庚申借助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将译者和译本置于宏观、动态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加以考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学研究路径。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和《蛙》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出发,旨在探究葛浩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译者葛浩文及其英译本《红高粱家族》和《蛙》的研究现状。文章第二章概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概念。第三章全面分析了葛浩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翻译环境影响下,《红高粱家族》和《蛙》的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译者葛浩文的成功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积极适应并做出合理选择的结果。中国文学走出去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方得始终。本研究不仅首次指出了宗教层面上译者动态选择的滞后性,更对翻译群落诸者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提出了质疑,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适应选择论。
其他文献
贯彻落实《慈善法》,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必须将六亿多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纳入慈善文化传播的范围中来。相较于在城市地区慈善文化的传播,乡村慈善文化建设是一个“短板”,慈善文
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但是对淋巴结活扦的诊断,如果没有特异性改变,一般称为“炎性”或“反应性”病变,没有从其形态变化上分析机体的免疫状态,虽然有人观察到某些癌
1原料市场进入2016年8月上半月期间,国内棉短绒市场价格继续维持稳定的态势,下游企业采购询盘气氛有所好转。回顾7月份,由于下游企业出现销售淡季,导致对棉短绒需求下降,下游企业
文章首先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然后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营造良好课堂学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基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根据构词法创造了互文一词并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