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谷型泥石流沿程冲淤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以云南蒋家沟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8577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石流冲淤现象普遍存在于泥石流运动过程之中,在沟谷型泥石流的流通区,冲淤特征在不同位置呈现出差异性,引起差异性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本文以蒋家沟2003年以来的沟谷断面测量资料为基础,计算各断面历次测量间断面的平均冲淤深度,对比沟谷不同位置的断面间以及同一断面在不同测量时间下的冲淤差异,得到蒋家沟在近年来断面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此外,将断面观测资料与泥石流运动参数资料相结合,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分析了泥石流规模、沟床比降、输沙沟槽弯曲系数与泥石流冲淤深度之间的关系。并设计试验模拟不同形态的输沙沟槽,重点探讨输沙沟槽形态对泥石流淤积过程的影响,分析单场次泥石流淤积的空间分异。在蒋家沟雨季新发泥石流所形成的淤积区域内设置取样断面进行取样分析,得到泥石流淤积物级配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2003年以来蒋家沟断面整体以淤积为主,不同位置断面的冲淤空间分异明显。从上游至下游,断面平均淤深呈减小趋势,最下游的3个断面呈现冲刷为主的演变特征;2010年以来蒋家沟平均淤深最大断面由先前的D7向其上游D1断面转移,表明近年来受蒋家沟泥石流活动逐渐减弱,受泥石流影响的区域在逐渐缩小。  (2)泥石流淤积区取样分析结果显示,上层堆积物的中值粒径小于下层堆积物的中值粒径;在横向上,泥石流堆积物边缘位置相较于中间位置孔隙度小、分选好;流距越远泥石流堆积物中值粒径越小、孔隙度越小、分选性越好。  (3)野外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当蒋家沟内泥石流规模在10~100×104m3时,沟内平均淤深与泥石流规模的拟合关系呈现开口朝上抛物线的形态,在约70×104m3的泥石流规模时,沟内平均淤深最小;沟床比降与泥石流淤积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输沙沟槽弯曲系数与泥石流淤积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4)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与无沟槽地形相比,直道输沙沟槽的存在可加强泥石流的下泄能力。相同横断面面积条件下的输沙沟槽,不同宽深比引起的水力半径差异是影响泥石流下泄能力的主要因素。  (5)模拟实验结果还显示,泥石流堆积物横断面面积随泥石流流距的增大的变化趋势呈近似开口朝下的抛物线。横断面面积的峰值位于泥石流最初出现淤积位置不远处的下游地区,在峰值的两侧,面积变化随流距的增加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泥石流量越大、沟道越顺直,淤积峰值越往下游推移。
其他文献
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门委员会(IPCC);这意味着,国际上气候变化问题正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反映气候变化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是温
洮儿河流域是东北西部地区景观的缩影,是典型的生态环境敏感带和脆弱区。本文选取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和SWAT模型分别探讨LUCC、气候变化、水
学位
以干旱区内陆河的典型代表一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景观类型分类系统,这对国内外类似地区景观类型的划分及在景观格局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的特
近些年来,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浓度急剧上升和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等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变化问题,所以全球碳循环
学位
由临洮县城南行十余公里 ,便到了被誉为全县“第一村”的临洮县玉井乡店子村。近几年来 ,该村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荣誉和成绩 ,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
本文首先在地理信息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服务体系的定义及其功能层次结构和构建的理论方法;然后深入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结合自然灾
重庆九龙坡区华岩镇共和村,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用辛劳和汗水改写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村史。 共和村地处重庆市中梁山下的城乡结合部,凤中公路及襄
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脆弱性分析方法先后在国际、国内灾害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揭示自然灾害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寻求降低脆弱性的有效方
学位
黑土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且由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较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该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该区有其独特的侵蚀产沙环境及特点,不能简
学位
本文从实际农业应用的需求分析入于,以新疆棉花的监测应用为目标,开展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并在最后初步实现了棉花长势和旱情监测的应用示范。针对棉花作物的特点,我们首先在实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