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铝/镁复合板显微组织和性能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Mg金属层压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镁合金密度低,是最轻的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吸振能力强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子通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镁及其合金的耐腐蚀性较差,其应用范围受到制约。相比而言,铝及其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强、表面可修复性好、塑性加工性能优异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用作机械和航空领域的结构材料。因此,兼具铝、镁基材各自优点的Al/Mg层压复合材料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为了研究热轧铝/镁复合板结合强度的变化规律,本课题综合考虑压下率、轧制温度和轧制速度等多种轧制参数,单道次热轧制备了7075 Al/AZ31B Mg复合板。结果表明:在复合板轧制过程中由于热和强变形作用组织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且增大轧制速度和升高温度有助于镁基体产生完全动态再结晶。在相同轧制温度下,铝镁复合板结合强度均随压下率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强度升高是由于界面元素扩散宽度的增大和镁合金近界面晶粒组织的细化所致,强度降低是由于大变形导致镁基体近界面处产生裂缝以及塑性功产生热量过多使得镁基体温度升高导致的镁侧晶粒长大所致。对复合板进行拉剪实验,铝镁结合界面剪切强度较低时,断裂发生在复合界面处且成脆性断裂特征,强度较高时断口形貌呈韧性断裂特征,断裂发生在镁基体侧。在铝/镁复合板坯界面处插入热电偶丝,测量复合板轧制过程中界面温度变化,研究界面温度对复合板结合性能和镁基体微观组织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界面温度在410℃以上时对AZ31B金相组织的影响开始超过应变量。复合板的结合强度变化规律与镁晶粒尺寸的差异是一一对应的。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户+合作社+零售商”三级农产品供应链已经成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要运营模式之一。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季节性、易腐性、价格弹性大
CRISPR/Cas9系统是精确靶向的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能够实现同时对多个基因的编辑,这种强大的基因编辑能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基于Cas9的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传统的以DNA杂交技术和DNA测序技术为代表的核酸检测技术成本高昂、周期长,基于Cas9/sgRNA系统的核酸检测方法有望克服这些不足。本研究结合CRISPR技术和PC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