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对比研究 ——以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为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多旋回的构造与沉积过程中,发育了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种类型,多套富有机质页岩。中国南方地区是海相页岩气较有利地区,尤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最为典型。重庆焦石坝页岩气田的发现标志着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产层的重大突破,而同为富有机质页岩产层的寒武系牛蹄塘组却还未实现真正的商业性突破,页岩气产量的巨大差异暗示着两套页岩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与富集保存条件。页岩气藏的形成是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精细对比两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各项参数指标,发现两套页岩含气性差异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成熟度、孔渗物性、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和顶底板条件上。其中,成熟度的作用又不是单独存在的,牛塘组过高的成熟度又会对孔隙演化和黏土矿物的演化产生影响,进而进而影响其含气性。牛蹄塘组碳酸盐岩矿物的含量较少,对于后期溶蚀孔隙的产生十分不利,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矿物含量较少,而这两种黏土矿物通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较多,这两种矿物具有较小的比表面积,因而矿物吸附性比龙马溪组弱。同时,孔渗致密,渗透率和孔隙度均不如龙马溪组。在保存条件上,牛蹄塘组的顶底板条件比龙马溪组差,生成的页岩气很大一部分通过顶底板散失掉了。牛蹄塘组的成熟度大部分已经超过生烃死亡线,生烃潜力枯竭。当镜质体反射率Ro超过3.0%以后,有机质孔隙的规模和数量开始减少,很可能是成熟度过高发生了有机质的碳化现象。在成岩过程中,龙马溪组正处于伊/蒙混层矿物(I/S)和绿蒙混层(C/S)分别向伊利石(I)和绿泥石(C)转化的阶段,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混层矿物(I/S、C/S)已基本转化为伊利石(I)和绿泥石(C),处于极高过成熟~近变质带,黏土矿物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都远远小于龙马溪组,岩石更加致密,页岩的含其性能随之降低。在漫长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中,牛蹄塘组过高的成熟度已严重影响了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成岩进程,使得比表面积、孔隙体积明显小于龙马溪组页岩,顶底板条件又加剧了这一趋势,从而导致了牛蹄塘组页岩的富气程度不如龙马溪组的结果。
其他文献
当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是稠油热采的主流技术。国内外稠油油田的稠油80%是通过该技术实现生产。然而,采用该技术进行稠油开发过程中,需要首先经历启动阶段。该阶段存在持续时间长(120天左右),耗能高,回报低等问题。在当前低油价的大环境下,有必要对该过程进行一定的改善,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对这一过程的改进方法之一是采用向地层注入溶剂-浸泡-循环的方法。在浸泡的过程中,溶剂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原油,可以达
21世纪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地质旅游的不断升温,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也备受瞩目。沂蒙山地质公园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其中岱崮地貌被综合评定为世界级地质遗迹之一,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目前围绕岱崮地貌开展的研究不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科研上的不足也会直接影响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岱崮地貌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了崮的基本情况基础上,研读相关文献资
近年来,在湘中地区找矿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新矿床,在原有老矿山深边部找矿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充分显示出了湘中地区的成矿潜力。已有资料显示,湘中及邻区金矿区共伴生钨矿化,新发现钨矿床伴生金,是研究热液系统钨与金共生分离的理想区域。本论文以龙山金锑矿床和新发现曹家坝钨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显微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及原位LA-ICP-MS分析工作,
学位
内蒙古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新生代以来,随着太平洋板块不断向西俯冲和日本岛弧的弧后扩张作用,使得这一片区域又重新活动起来,而且近年来随着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该区广泛地受到旅游爱好者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天池园区不冻河火山碎屑堆积物的研究,通过地貌分析,显微形貌特征及粒度分析等方法,意在探明该剖面的地质特征、粒度特征、成因类型以及喷发的火山口
花岗岩类岩石是造山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蕴含了丰富的造山带构造演化和动力学信息。额尔古纳地块位于中国北部的兴蒙造山带东段,大面积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在对该地区的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演化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通过对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阿敦础鲁花岗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研究工作,探讨了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构造环境等问题。阿敦础鲁地区的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的演化与制约,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系统的总结了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U-Pb锆石年龄、岩石组合、空间分布规律、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进程。根据任纪舜院士主编的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构造期次划分与锆石U-Pb定年结果,研究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6期:早印支阶段(252~230 Ma);晚印支阶段
上扬子东南缘地区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发育的重点地区,尤其是龙马溪组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泛、有机碳含量高,且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论文在大量实验测试分析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页岩气发育地质条件,探讨了龙马溪组沉积微相与页岩含气性关系,优选出勘探开发的页岩有利层段,结合各项参数对页岩有利层段进行地质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上扬子东南缘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从深水陆棚沉积中心向边缘直至浅水陆棚逐渐
早白垩世欧亚大陆东部的伸展导致大量变质核杂岩、伸展盆地的出现,并伴随着大量岩浆的就位,其中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南邻苏鲁造山带、西邻郯庐断裂的胶东莒南地区的大山岩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山杂岩体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复式杂岩体。杂岩体的边部由同构造的糜棱岩化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组成,分别得到129.8±1.1Ma和132.7±2.8Ma的锆石U-Pb年龄。岩体的北西边缘岩浆叶理倾向
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综合报告》中指出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干旱地区会变得更干,而湿润地区更湿,IPCC专家依据现有数据建立的未来全球降水变化预估模拟显示中国东北在未来降水增加,然而东北既有湿润区也有干旱区,那么,IPCC模型预估东北干旱区变湿,就与干旱区变干、湿润区变湿相矛盾。根据湖泊沉积孢粉能有效地重建研究区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史。本次研究对东北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湖87厘米湖泊沉积物短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