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实行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可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节约公共服务的成本,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是构建一个回应有力的、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服务型政府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自1999年实行“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基本上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在服务内容、质量和互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国民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单一政府门户网站模式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在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性。因此,为提高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更快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以及在某一特定地区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介绍了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网站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在线办事能力差,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广度、深度不够;政府反馈不及时,公众参与程度不高;政府门户网站模式下的公众需求不足;并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了我国单一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门户网站模式是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信基础设施、政府信息化水平和教育人才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并根据特定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模式选择。随后在分析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机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首先借鉴了平衡记分卡BSC的思想,剖析了效益方面、顾客方面、内容过程方面和学习和发展方面对于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影响,建立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的选择方法,并在案例中进行了具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