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 WTO 后,我国经济将日益融入全球化当中。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出于风险和收益的考虑,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资产选择、投融资等经济行为发生重要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主体对现金货币的持有量,导致通货比率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将来会成为人民支付的一种主要方式,而电子货币出现会大大影响我国的通货比率。通货比率的变化会影响我国货币乘数,而货币乘数的变化又会对我国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所以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供给,使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发生重要的变化。 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关系到全球化中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为全球化中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个人行为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从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为建立我国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的理论模型服务。通过对我国经济主体的个人行为对货币乘数的计量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经济主体的个人行为对货币乘数,从而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国内外关于货币供给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上。关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研究,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理论、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一国货币当局能够外决定和控制货币供给,以调节和影响经济进程。而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如后凯恩斯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托宾认为,弗里德曼对于货币供给方程式的解释是不成立的,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而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 国内关于货币供给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但当时仅限于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研究,且进行的多是带有政策选择和操作意义上的应用性研究,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这类概念。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中央银行和准备金制度的建立,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实际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国内理论界才开始有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研究,但当时这种研究多偏重于对西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本身的解释与比较,因而也没有产生特别有影响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