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数人称代词+一个+指人名词语格式”的多角度考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ed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同位关系为构成基础的“单数人称代词+一个+指人名词语”格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广泛,却鲜有专门研究。该语言形式能在语言系统中生存定根,在言语交际中承传,必然有其特定的难以取代的价值,本文立足于该格式的语义特点和篇章用法,总结出该格式的理据性功能。   文中首先总结了“单数人称代词+一个+指人名词语”的两大语义特征:语义客观性和量性特征,并以此为据总结了格式的语义功能。其次,穷尽性地考察了格式的句法功能,归纳为充当话题和充当句子成分两大块,并分析了格式的句法结构特征。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把格式的篇章用法定位于理据性功能,并且厘清了三身代词使用中的细微差异,此外,还逐一分析了语用功能的各种实现机制。最后,就与相近格式的功能比较,给出了“单数人称代词+一个+指人名词语”格式的功能定位。   通过分析格式的语用功能及相关因素,我们得出的重要结论如下:一方面,“单数人称代词+一个+指人名词语”格式的特殊功能与“一个+指人名词语”的介入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三个基本人称代词的内部差异在“单数人称代词+一个+指人名词语”格式中也有所体现,即同样立足于客观身份却倾向于实现不同的交际意图。   本文对北大中文语料库进行了穷尽性考察,但是,由于以书面语料为主体,也可能会导致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本文着重考察单数人称代词的相关格式,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则更为复杂,而且“一个”后跟事物名词的情况也值得研究。因此,本文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其他文献
对艺术生产的分析,必须返回到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解以及马克思生产概念的丰富内涵当中去。通常的对于“生产”所作的纯粹的经济学理解,显然是狭隘的。马克思生产概念的
本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源自1980年代人道主义话语危机引发的当代虚无主义情绪。本论文认为,这一精神危机乃是五四人道主义危机的“结构性反复”。与之相应,1980年代初期著名的“
本论文旨在论述,1940年代文学转折时期,中国现代作家面对战争与革命的历史语境,出现了哪些新的思想动向,文学者们在哪些层面调整了自己的政治观念与文学主张,这些有意识的主动调整
刘敞《七经小传》,言约意丰,结论鲜明而论证不足,本文拟对其逐条考察,说明每一条解经的论据、来源、影响,条分缕析,辨其得失,庶几对解决《七经小传》中的疑难问题和正确评价
在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管理中使用衡器可实现原材料进出料称重,但原材料进出料称重时,如果采用模拟传感器接线盒,称重传感器与计量显示仪表都存在长距离传输,且大多数衡器的
《大广益会玉篇》是宋代陈彭年等人封《玉篇》奉敕重修而成的一部字书,它自问世起就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常被学者作为校正古籍音义的重要材料。后世研究《大广益会玉篇》的成果很
童谣既是每个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也是整个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中国童谣发展史源远流长,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迄今已有数千载。纵观这一漫长时段,中国童谣既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是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献学家。钱钟书先生认为南宋能诗的词家,除了姜夔,就数周密。而对姜夔诗歌的研究很多,对周密诗歌的研究很少。 
北宋是士大夫阶层全面崛起的时代,宋初政治上的“偃武修文”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变化,使得大量的平民有机会朝着社会结构的上层流动,依靠“才学”而非“门第”逐步确立了士大夫阶
很多时候,人们聊起他,还是会习惯性地先说上一句,那是徐朝兴大师的儿子。不可否认,徐凌初涉青瓷,着实与父亲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父亲那太过耀眼的光环却并没有过多地扰乱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