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盛唐时期的“灵道石刻”,其鲜明的风格特征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建陵石刻雕塑也表现出了深远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研究它的这些特点及造型风格,成为我撰写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是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辈出的一个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在各自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雕塑,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此时也达到了它的又一个艺术高峰,主要体现在宗教雕塑和陵墓雕塑上,唐代陵墓雕塑中地上部分的仪卫性石刻雕塑在题材、形式以及数量方面开创了中国陵墓雕塑艺术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的陵墓雕塑在传统雕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陵墓设计理念与雕塑的造型语言及造型规律影响至今。唐代的建陵,是唐肃宗李亨(公元711~762年)的陵墓,虽修建于盛唐与中唐(公元764年)的交际时期,但陵墓内的石刻雕塑群的造型风格仍体现出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建陵石刻是盛唐末期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灵道石刻”群之一。其石刻雕塑的艺术风格,在当时一方面受到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继承前朝风格基础上又受到当时的佛教雕塑在表现形式上的影响,由于建陵处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转折时期,因此在造型风格和艺术语言方面也体现出盛唐后期的艺术特征,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感。中国古代陵墓石刻群也由此逐渐转向世俗化并且对后世的很多“灵道石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石刻群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陵墓石刻群的造型语言从此拥有了本民族的最具典型化的造型风格。到目前为止,在众多保存至今的唐代陵墓石刻雕塑中,建陵石刻雕塑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大型地上仪卫性石刻雕塑群,是唐代陵墓石刻雕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建陵雕塑的实地考察,采用比较、联系,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主要专注于在唐代这样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里建陵石刻雕塑造型语言的发展及其特点。笔者以唐代为历史背景,以中国传统雕塑发展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建陵的实地考察和对所收集的资料的归纳与分析,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石刻雕塑造型语言。力求完善整个唐代仪卫性石刻雕塑造型语言的基本特色,从而显示出建陵石刻雕塑特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