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地区阴阳结构新理论与新模式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地区作为新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也存在内部空间发展的不均衡,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极少见诸文献,并且既有的相关研究思路与框架也不适于实现这一科学命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都市空间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发展亟待新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指导,有必要探求这一科学命题的研究新范式、新框架,构建我国都市地区空间发展差异、空间结构的新理论、新模式。 本文作为“中国都市地区阴阳结构新理论与新模式研究”科学命题的开端,将在导师初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都市阴阳空间结构的定量界定、演化效应和协调机制,即对都市地区内部存在发展差距的空间单元赋予“阴阳面”的新概念定义,并进行定量界定;分析阴阳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与效应,并预测演化趋势,提出理想结构模式构想;探讨阴阳空间结构的协调机制,并基于阴阳协调、平衡理念提出都市地区整体统筹、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进行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在借鉴、反思国内外区域发展差异、都市空间结构、都市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本文试图突破与创新的独特研究思路、研究视角。 第三章为都市阴阳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本文研究的地域空间范畴,借鉴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发展差距预警理论和中国传统阴阳学说思想,形成基本的研究理念。 第四章为都市阴阳空间结构的界定,选择合适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和数学评价模型,全面测度都市地区内部不同空间单元的综合发展力,并通过选择合理的参照系划分阴阳空间属性,实现对“阴阳面”新概念的间接定量界定,苏锡常和温州两个典型都市圈的例证检验了该新界定方法的有效性;进而通过与既有相关界定概念的比较,深入阐述“阴阳面”的特征与本质内涵。 第五章为都市阴阳空间结构的演化效应,通过对苏锡常和温州两个典型都市圈1990年代以来阴阳空间分布、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分析,总结其演化特征与效应,在此基础上,预测阴阳空间结构演化趋势,提出理想结构模式构想。 第六章为都市阴阳空间结构的协调机制,在借鉴、反思既有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都市阴阳空间协调发展的六大动力机制。 第七章为对策建议,在论述都市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都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为结语,简要回顾本文,概述研究结论,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城地区逐渐成为人们近程出游的主要目的地,环城游憩地开发成为热点,相关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剖析环城游憩地形成与发展的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闲暇需求日益增加,客观要求建设更多的闲暇空间。但是城市闲暇空间的发展并未受到重视。在此情况下,进行闲暇空间的调查
本文利用野外调查样方数据、ETM+遥感影像和DTM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于CANOCO、TWINSPAN等植被数量生态学分析软件和ArcGIS、ArcView、ERDAS、FRAGSTATS等地理信息系统
高校后勤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理念创新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切入,通过创建后勤“学习型”组织以实现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通过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网络技术
学位
  本文对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总结,并对产业定位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概述。  本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进行SWOT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得
区域城市生长的数学建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出现的城市领域较新的研究方向。它旨在通过数学建模的手段,透过复杂的城市现象,揭示出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内部机制,提炼出决
暮春时节,树下残花满地。我停下了脚步,伸出手,摸了摸枯旧潮湿的树皮,微微抬起了头。青灰色的天不知何时飘起了雨。远山空蒙,似水墨晕染。已过了草长莺飞的三月,她却只是略施
期刊
  地图符号的自动识别是实现扫描地图自动数字化的关键技术。近十年来,经过世界各国该领域的专家和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在地图符号尤其是点状符号的识别技术与方法上取得了突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诉求意识逐渐觉醒、社区居民与营利投资者之间矛盾加深、非政府组织与公众参与热情的兴起等,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情况,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