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沙之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失语女性的解构力量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50691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出版以来备受争议。它叙述了女主人公康妮与其庄园守林人梅勒斯的一段离经叛道之恋.劳伦斯通过这两个主人公大声疾呼只有‘劳伦斯式’的两性和谐才能救工业社会于危难之中。  与康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梅勒斯的前妻—伯莎。伯莎的出现无疑成为解构梅勒斯与康妮之间伪和谐的力量,推动了全剧发展,导致了两位主人公秘密的泄露与分离。  据文献研究,伯莎是一个被众多学者与批评遗忘的人物,这也恰如劳伦斯所愿。本篇论文主要以伯莎,这个被作者男权意识抹杀的角色为引子,承西方西蒙波伏娃,凯特米莱特两位女权主义者之意,从解构阅读的方法入手发掘出男性作家笔下的失语女性,找出了真正被边缘化的女性形象,解构了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精心建构起的两性和谐世界,从中发现它的虚伪性,并从男权话语,女性主体意识,缺席,延义等方面说明了一个被抹杀的角色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解构力量。  首先,伯莎库茨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一个新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起来,在整部书中成为了一个缺席的角色。伯莎首先是一个被弱夺了语言的角色。然而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我们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遮蔽了信息,扭曲了信息。所以说伯莎事实上是一个被扭曲的形象。是一个被男权社会的话语歪曲后的主观,非透明形象。她被叙述,被替换,被象征化,带有了父权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成为满载梅勒斯主观意图的承载物,被梅勒斯扭曲歪曲。  其次,伯莎又是一个被男权社会所定义的角色。她的形象一方面等同于男性眼中的魔鬼美杜沙,又同时在一些传说中成为女性智慧的象征。伯莎与她有着许多相同特征。她的主动性,反抗性,以及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梅勒斯。梅勒斯,连同整个Tevershall,在男权制度的保护下,通过其语言的力量将伯莎的这种主体意识和主导性力量定义为荡妇、同性恋式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定义了她的形象。  最后,经过笔者研究,劳伦斯笔下的众多女性大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好女人。另一类则是;恶女人。好女人正如劳伦斯所愿,卑下,顺从,温和。而恶女人则是犹如伯莎一般自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志以及主动性。而这样的坏女人也正是劳伦斯所厌恶的,所以劳伦斯故意将她的声音淹没在男人的话语下,造出了她的不在场。  综上所述,伯莎是一个解构的力量,无声的消解了费勒斯中心与劳伦斯建构起来的二元伪和谐。虽然她在劳伦斯笔下是不在场的,却悄悄的铸造出一个崭新的符号,并篡夺了康妮的客体位置,用女性自我意识替补了主体的对象‘客体’,用女性的主体意识冲击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解构了秩序森然,亘古难易的男权制社会的大厦,剥去了它光芒万丈的外壳。将劳伦斯苦心积虑建构起的伪和谐彻底击溃。
其他文献
1981年,法国学者安托尼·贝尔曼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命题。翻译伦理研究由此进入翻译学者的视野。  德国功能派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翻译伦理思想
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是美国当代著名畅销书作家,小说《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是其代表作,讲述的是为了救治患了白血病的姐姐凯特而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8月19日,由人民日报社联合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庹震,中央
美国国内的宗教色彩浓厚,有着众多的宗教派别。宗教的影响力几乎随处可见,美钞、美国国歌以及联邦法庭上的宣誓无不含有“上帝”这个字眼。了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是理解美国政治
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发挥好党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基层党报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要立足文字优势,加大新闻稿件策划的创新力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他开创了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在英国文学史上,劳
隧道进洞前防排水的处理rn隧道防排水施工过程中,应先在进洞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好隧道轴线和其附近区域的地表水,并全面调查与记录好地表水的实际来源和补给方式,以便在施工过
201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大庆。从8月12日到25日,我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新疆60周年宣传报道采访团第二组,来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阿克苏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场大屠杀震惊了整个欧洲,超过五百万犹太人在德国纳粹时期被杀害。此后,人们一直尝试去解释人类的这种非理性行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瑞士作家马克斯·弗罩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