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唑类小分子DNMT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寻找治疗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研究表明,肿瘤的产生与DNA甲基化异常紧密相关。以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是当前的热门领域。  课题组前期基于DNMT1复合物晶体,利用药物设计手段开展了DNMT1抑制剂虚拟筛选,发现了两类含咔唑母核结构的小分子抑制剂,并测定了其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在咔唑骨架3位或者3,6位引入溴元素,同时改变母核侧链,以获得一系列咔唑类小分子DNMT抑制剂,同时筛选高活性抗肿瘤化合物。  方法:  1、咔唑类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  本文以咔唑为原料,经由溴化、N-烷基化等步骤,合成关键中间体3-溴-9-(环氧丙烷-2-甲基)-9H-咔唑和3,6-二溴-9-(环氧丙烷-2-甲基)-9H-咔唑,之后与一系列胺合成两个系列43个单分子咔唑和1个双分子咔唑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结构经熔点、薄层色谱、LC-MS、1H-NMR、13C-NMR确证。  2、咔唑类小分子化合物体外活性研究  2.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合成的44个化合物对DNMT1的抑制率。  2.2通过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该方法以HCT116、MNK-45和A549为测试细胞株,分别以吉西他滨、紫杉醇、顺铂为阳性药物,得到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2.3采用HCT116细胞株,流式细胞术PI染色检测化合物2、12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Ⅴ-FITC/PI双染检测化合物2、12、42是否造成肿瘤细胞的早期凋亡。  结果:  1、本课题共合成44个咔唑类小分子化合物。  2、化合物1、2、12、13、24、25、26、30、31、34、35、37、41、42对DNMT1催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其中化合物2、12、25、26、41、42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10、9.6、16、2.7、14、1.2μM。MTT实验分析表明:1)绝大部分化合物能不同程度的抑制三种肿瘤细胞增殖,且对三种细胞增殖的影响与药物作用浓度呈线性相关,其中对HCT116、MNK-4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其中以化合物2抑制作用最好,该化合物与HCT116、MNK-45、A549作用24h的IC50分别为4.12±0.22、5.53±0.20、2.68±0.08μ M;2)化合物2、12能够诱导HCT116细胞周期的G1期阻滞,并呈剂量依赖性;3)化合物2、12、42能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并跟随浓度的增大,调亡细胞明显增加。  结论:  本文合成了44个含咔唑母核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酶活抑制实验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发现化合物2、12、42不仅对DNMT1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而且对三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强抑制作用,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优势结构是指能与多种生物受体进行有力结合或者作用的分子结构,具有"类药"、"类先导化合物"等特性。茚并吡唑是三环杂环结构,由苯环,中心5元环和吡唑环组成。作为"优势结构",茚并吡唑近年来已经广泛用于具有多种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如作为检查点激酶-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和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剂等。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实验室发现了一个新型茚并
各大互联网销售企业,卖手机的、卖食品的、卖衣服的,纷纷表示要大量布局实体店(体验店):当当网宣称在2016年推行开设实体书店的计划,三只松鼠、搜房网这些“标准的”互联网企业正开设线下实体店,甚至以网络销售起家的小米,也要“加强线下销售渠道”。  以小米作为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出货商的地位,小米5难免让人失望:所谓的10个黑科技基本早就曝光透了,一些手机厂家甚至已经用过;而性价比的光环在小米5上也消失得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由异戊二烯单元组成碳骨架的化合物,它们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许多的生理和药理功能,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700多种类胡萝卜素
土木香和当归均为中医常用药材。土木香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土木香内酯具有较好的驱虫、抗炎等药理活性,但其在动物体内相关的药动学特性尚未见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木香内酯的临床研究和制剂开发。当归作为我国临床常用中药,其药理活性已然确证,但目前对当归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都是采用水煮或用大量有机溶剂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组分进行提取,致使药材利用率不高,活性成分损失较大,而且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对环境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