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指出了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深层矛盾。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危机也引起消费者对常规食物生产与供给体系的不信任。一味追求效率和产量的生产方式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生产者试图通过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升级化解当前的危机。本研究是在对现代农业反思基础上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对M村苹果种植户的深入访谈,笔者试图运用“行动归因”概念框架,从生产认知、外部环境以及个人行为能力三方面分析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研究发现M村农户生产认知对“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源于农户对化学农业威胁的“自保反馈”。政府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起到重要铺垫作用,市场要素决定了“绿色”生产行为是一种面临消费端升级的“被动行为”。个人能力决定了农户是否敢于冒险渡过土壤有机质改良的“煎熬期”。同时笔者指出“观光采摘”特色农业作为当地“绿色”生产方式长期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发挥了“准共享农场”优势,这种优势还表现在农户主动通过生产端去改良消费端,从这点上看,当地“绿色”生产行为也可以是“主动型”,这是一种对倒逼农业的反抗。 其次,笔者通过经验研究围绕农民社会理性、经济理性、以及生存伦理进行对话。简而言之,当地农民理性是一种综合型,已经无法用单一理性范畴去解释概括。在其“自保逻辑”中隐藏着生存伦理,在其“绿色”生产实践中又有“成本最优”的利益计算。同时,农民在过程与结果期望上,又表现出对社会、生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强烈渴望。 最后,笔者指出“绿色”生产行为的推进面临政府与农户双重困境,并据此提出了经济扶持分摊风险,引导宣传改善农户心理压力,农户的再度组织化以及乡村共同体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