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阻建模与忆阻混沌系统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gen_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惠普公司实验室报道了忆阻器的物理可实现性后,忆阻器及其应用电路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因其物理制备工艺难度大、单位造价高等原因,目前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忆阻器还不能作为一个分立电路元件应用于实际电路与系统中。有鉴于此,人们开展了忆阻器建模和忆阻器等效电路的研究,用于分析忆阻电路或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为开展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忆阻器建模和忆阻混沌电路。在忆阻器建模研究中,构建了具有不同忆阻特性的忆阻模型和广义忆阻器;在忆阻混沌电路研究中,揭示并解析了混沌和周期簇发现象及其产生机理,研究了忆阻混沌电路的脉冲同步行为等。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  1.提出了一种阈值磁控忆阻模型,并构建了两种广义忆阻器  根据电路对偶性理论,提出了一种与HP TiO2荷控忆阻模型对偶的阈值磁控忆阻模型,并利用数值仿真和电路实验分别验证了该模型的忆阻特性。与已有的磁控忆阻模型相比,新提出的模型的忆导值有界,且受低频正弦电压激励时其紧磁滞回线更加不规则。  基于忆阻二极管桥电路,构建了两种新的一阶和二阶广义忆阻器,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特性分析。两种广义忆阻器具有忆阻器的紧磁滞回线本质特征,结构简单,无接地限制,便于电路实现和应用接入。  2.提出了一个新的记忆混沌系统  提出了一个含广义记忆元件的简单三维自治混沌系统,分析了该混沌系统的记忆效应和混沌特性,并进行了电路设计和实验验证;同时,在平衡点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混沌系统随参数变化的动力学行为。与其它基于忆阻器的混沌电路不同,新提出的系统有一个确定的平衡点,其动力学行为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仅依赖于系统控制参数。该系统具有分岔、混沌和阵发混沌等复杂非线性现象。  3.发现了忆阻文氏桥振荡电路的簇发现象,并揭示了其产生机理  提出了一种新的忆阻文氏桥振荡电路,研究了其混沌簇发和周期簇发的特殊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利用快慢分析方法揭示了簇发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簇发现象是从激发态通过Hopf分岔进入到静息态,再通过fold分岔道路从静息态转变为激发态,是一种对称式fold/Hopf簇发振荡行为。电路实验观测到了忆阻文氏桥振荡电路的典型吸引子、混沌簇发和周期簇发等现象。  4.研究了忆阻混沌系统的脉冲同步行为  以光滑三次型磁控忆阻器的蔡氏电路为例,研究了两个相同忆阻混沌系统的脉冲控制同步方法。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了忆阻混沌系统脉冲同步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证明了相同忆阻混沌系统的脉冲可同步性。通过计算误差系统的最大条件Lyapunov指数,讨论了系统初值对脉冲同步性能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合适的脉冲控制参数条件下,可通过增大脉冲耦合强度来抑制系统初值的影响。
其他文献
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作为与人类大脑最具直接联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方法从频谱和统计学的角度研究脑电时间序列,能够对脑电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OICQ等即时通信软件的出现满足了越来越强的企业沟通要求。这些公众网上的即时通信软件给企业间及企业内部提供了便捷通信手段的同时,也给企业管理、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对现存的一些物理网络进行了测量、分析,发现具有自相似特征的业务流在各类网络中普遍存在。如何利用自相似过程精确地描述这些业务,以及如何利用
学位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学领域当中,由于受到各种考试的繁重压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更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的知识的传授,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师讲解多于学生操练。目前,我们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培养初中生英语口语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营造说话氛围,激发说话欲望;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
本文基于采用超长指令字(VeryLongInstructionWord,VLIW)结构和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ngle-InstructionflowMultiple-Dataflow,SIMD)技术的4发射SuperV处理器,提出了非对称并发多
本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和分析,采用DCA(DetrendedCorrespondenceAnalysis)排序和TWINSPAN(Two-WayIndicatorSpeiciesAnalysis)分类方法研究了群落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带宽的有限性和多径效应,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码间干扰,影响通信质量。为了克服码间干扰所带来的信号畸变,通常需要在接收端增加均衡器
本文研究了IPTV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实现与应用。首先对IPTV系统及其架构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现有的视频编解码标准及其特点,并比较其性能差异,同时深入研究了图像质量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