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型朊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消退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主要致残原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病率的逐渐攀升,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给社会及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采取血管再通策略,在一定时间窗内恢复堵塞血管的血流实现再灌注,从而挽救或缩小缺血半暗带。然而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组织器官损伤可能没有发生改善,反而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炎症反应在CIRI中起到重要作用。在CIRI急性期,炎症细胞的激活、浸润与炎症因子的释放形成相互促进的级联反应,使脑组织由缺血性损伤转变为炎症性损伤。而在炎症亚急性期,机体发生一系列协调且积极的炎症调控反应:在内、外源性炎症介质的介导下,早期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凋亡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使组织逐渐恢复稳态与免疫平衡,这一过程称为炎症消退。炎症消退作用既可以减轻CIRI炎症损伤,也有利于CIRI慢性期的组织修复与神经功能恢复,因此炎症消退期的免疫调节是目前CIRI的潜在治疗手段之一。细胞型朊蛋白(Cellularprionprotein,PrPC)是一种由Prnp基因编码的高度保守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也是朊蛋白病病原体致病型朊蛋白(Scrapie prion protein,PrPSc)错误折叠前的正常结构。人们发现,PrPC虽不影响机体各项生理表型,但PrPC表达缺失的动物不具有发展为朊蛋白病的潜能,因此PrPC也是朊蛋白病研究的重要靶点,深入探究PrPC的生理功能及其参与的细胞过程是非常重要的。PrPC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发现PrPC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灶缺血半暗带区表达上调,通过参与神经细胞信号传导,促进干细胞归巢等机制导致血管与神经再生,然而关于PrPC能否参与CIRI炎症消退过程的调节,以及可否通过影响免疫反应诱导神经保护目前尚无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PrPC的表达变化对于CIRI后炎症消退期机体的神经功能、相关介质及因子介导的免疫环境变化是否发生影响,并对PrPC在CIRI炎症消退过程中参与的免疫细胞事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进一步了解PrPC的生理功能,并挖掘PrPC在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新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研究内容:第一部分 PrPC在小鼠CIRI后炎症消退阶段循环及脑内中性粒细胞与吞噬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实验方法:1、选择野生型(WT)FVB/N雄性小鼠,构建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ransient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小鼠tMCAO后1 d时外周血及脑内浸润中性粒细胞及其中PrPC+细胞所占比例进行检测,明确CIRI后PrPC是否在各处中性粒细胞出现表达上调。2、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WT小鼠tMCAO后3 d外周血单核细胞、病灶侧脑组织浸润的小胶质/巨噬细胞及其中PrPC+细胞所占比例进行检测,明确CIRI后PrPC是否在单核及小胶质/巨噬细胞出现表达上调。实验结果:1、在tMCAO后1d,WT小鼠外周血及病灶侧脑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及其中PrPC+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2、在tMCAO后3d,WT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中PrPC+细胞、病灶侧脑组织浸润的小胶质/巨噬细胞及其中PrPC+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第二部分 PrPC对于小鼠CIRI后炎症消退阶段神经功能及介质产生的影响实验方法:1、选择Prnp基因敲除(Prnp K.O.)、Prnp基因过表达(Prnp+/+,tga20)以及WT雄性小鼠,构建tMCAO模型,分别对各基因型小鼠造模后1、3、5、7d小鼠进行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对不同基因型小鼠评分进行比较,明确PrPC表达改变是否影响CIRI后炎症消退时期小鼠行为学变化。2、检测不同基因型小鼠在tMCAO后3-7 d病灶侧脑组织脂氧素A4(Lipoxin A4,LXA4)、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含量,分析二者随时间变化趋势,并对各基因型小鼠在不同时间点二者表达量进行比较。3、检测不同基因型小鼠在tMCAO后3-7 d外周血促炎因子TNF-α、IL-6、IFN-γ以及抗炎因子IL-4、IL-10的含量,分析各炎症因子随时间变化趋势,并对各基因型小鼠表达含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1、在tMCAO后3-7 d,tga20小鼠的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较WT小鼠明显降低,PrnpK.O.小鼠评分明显升高。2、tMCAO后3-7 d各基因型小鼠病灶半球LXA4、RvD1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与WT小鼠相比,tga20小鼠LXA4、RvD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升高,prnp K.O.小鼠均明显降低。3、tMCAO后3-7 d各基因型小鼠外周血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均表现为升高趋势;tga20小鼠促炎因子(TNF-α、IL-6、IFN-γ)未见明显变化,而抗炎因子(IL-4、IL-10)明显升高,Prnp K.O.小鼠促炎因子均明显增加,而抗炎因子则有减少的趋势,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 PrPC对小鼠CIRI后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及凋亡的影响实验方法:1、采用RT-qPCR方法对不同基因型小鼠tMCAO后12h病灶侧脑组织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1、Cxcl2、Cxcl5 mRNA水平进行检测,并分别比较各基因型小鼠各趋化因子mRNA水平差异。2、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tMCAO后1 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病灶侧脑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比例进行检测,并对浸润的中性粒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病灶部位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利用ImageJ软件计数后比较各基因型小鼠病灶部位中性粒细胞浸润差异。3、采用流式细胞凋亡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tMCAO后1 d病灶侧脑组织凋亡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各基因型小鼠病灶侧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凋亡比例差异。实验结果:1、与WT小鼠相比,tMCAO后12 h时tga20小鼠病灶侧脑组织Cxcl1、Cxcl2 mRNA水平显著降低,Prnp K.O.小鼠二者显著升高;各组小鼠Cxcl5mRNA水平差异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2、外周血中:与WT小鼠相比,tMCAO后1 d时tga20小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rnp K.O.小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病灶侧脑组织:与WT小鼠相比,tMCAO后1 d时tga20小鼠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数量均明显减少,Prnp K.O.小鼠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数量明显增加。3、与WT小鼠相比,tga20小鼠病灶侧脑组织凋亡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rnp K.O.小鼠凋亡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减少。第四部分 PrPC对小鼠CIRI后炎症消退阶段外周单核细胞及病灶半球小胶质/巨噬细胞数量、分型及功能的影响实验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在tMCAO后3-7 d外周血单核细胞及Ly-6Chi亚群分化比例进行检测,对炎症消退时期各时间点比例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对各时间点时不同基因型小鼠细胞比例变化进行比较。2、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在tMCAO后3-7 d病灶侧脑组织浸润小胶质/巨噬细胞数量及M1、M2亚型极化比例进行检测,对炎症消退时期各时间点细胞比例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对各时间点时不同基因型小鼠各类细胞比例变化进行比较。3、对tMCAO后5 d时各基因型小鼠病灶侧脑组织小胶质/巨噬细胞极化比例(M1%+M2%)及M1、M2型相对比例(M1%/M2%)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鼠在小胶质/巨噬细胞浸润高峰时极化及各表型比例之间的差异。4、对病灶部位凋亡中性粒细胞及小胶质/巨噬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并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病灶部位进行断层扫描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二者位置关系,并比较不同基因型小鼠病灶部位被吞噬的凋亡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差异。实验结果:1、tMCAO后3-7 d,各基因型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Ly-6Chi亚群比例随着时间变化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与WT小鼠相比,在各个时间点tga20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及Ly-6Chi亚群比例均明显升高,Prnp K.O.小鼠均明显下降。2、tMCAO后3-7 d,各基因型小鼠病灶侧脑组织浸润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细胞、M2型细胞比例随着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5 d时达到高峰。3、与WT小鼠相比,在各个时间点tga20小鼠小胶质/巨噬细胞、M2型细胞均明显升高、M1型细胞浸润比例均显著下降;Prnp K.O.小鼠在tMCAO后5 d时小胶质/巨噬细胞浸润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下降,M1型细胞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增加,M2型在tMCAO后7 d明显下降。4、tMCAO后5 d,各基因型小鼠病灶侧脑组织浸润小胶质/巨噬细胞极化比例(M1%+M2%)未见明显差异,但tga20小鼠M1%/M2%明显降低,Prnp K.O.小鼠M1%/M2%明显升高。5、tMCAO后5 d,tga20小鼠病灶侧脑组织浸润被吞噬的凋亡中性粒细胞占凋亡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rnp K.O.小鼠则明显降低。研究结论:1、CIRI后,外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脑内浸润小胶质巨噬细胞比例增高,PrPC在上述细胞表达水平上调,参与了炎症消退阶段重要的免疫细胞事件。2、CIRI后,高表达的PrPC促进了脑内相关SPMs及外周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使机体免疫环境向促进炎症消退及抗炎方向转化,并且起到减轻缺血性脑卒中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3、CIRI后,高表达的PrPC通过减轻炎症消退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动员,下调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向脑内浸润,并促进脑内浸润中性粒细胞凋亡,起到促进炎症消退作用。4、CIRI后,高表达的PrPC通过促进炎症消退期外周血单核细胞动员及Ly-6Chi细胞亚群分化,增加脑内小胶质/巨噬细胞浸润并促进M2型极化,提高小胶质/巨噬细胞对凋亡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起到促进炎症消退作用。
其他文献
锗是生命的必需元素,随着近年来中国各地富锗土壤的发现,开发富锗土地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等技术测定黑龙江讷河地区土壤,讨论该区土壤锗地球化学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农作物富锗情况,探究富锗土地开发潜力。结果表明:(1)讷河地区表层土壤锗含量为0.74~1.78mg/kg,平均值为1.13mg/kg,其中富锗土壤面积约599.8km~2,占全
期刊
由于生活作息习惯的改变,我国肥胖率明显升高。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人体本身具有统一性,但现今越来越多人陷入“形肉血气不相称”肥胖中,外似健壮而内实虚损。针刺是临床治疗肥胖的常用手段,具有简便持久、安全有效等特点。文章分别于气虚、脱血、湿居于下、气血瘀滞4个方面分析形肉血气不相称的病因,针对此病因遵从“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的针刺原则调衡虚实,使人体形肉血
期刊
肺结节临床常见,但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早期干预及术后调理手段,中医药在预防、抑制、延缓肺结节增长,减轻患者精神压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肺结节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肺积”“息贲”“窠囊”等范畴,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角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利用中药的基本特性,将三味中药联合配伍而成,在肺结节治疗中应用广泛。笔者临床以“调气散结”为治疗法则,辨证、辨病、辨体质相结合
期刊
农产品质量的隐蔽性、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公益性以及直播的高互动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在农产品直播电商中与群体的互动更加频繁,更容易受群体影响。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将农产品直播电商视为一个社会场景,解析其中的群体效应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运用调查法获取数据,并运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效应和规范效应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消费者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分别在群体效应与消费者购
期刊
基于ABC态度模型,从消费者感知价值出发,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采用SPS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电商直播对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的主效应影响,检验电商平台声誉对消费者满意度与重复购买意愿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消费者感知价值对消费者满意度和重复购买意愿分别产生显著影响,并据此对为提高农产品电商直播效果提出可行的建议。
期刊
近年来,高校教学向多元化、培养创新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研究某典型高校近十年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数据及其统计规律,分析了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心理疾病影响因素,结合高校教学和实践方式,提出了与时俱进强化心理教育必修课、构建家校合作的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多层次心理健康管理队伍、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主动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多维度加强重点学生帮扶工作等6项措施并举的管控范式,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
期刊
研究背景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常见病,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脑血流的快速恢复是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首要目标,也是神经保护治疗的前提。然而,再通后会引起复杂的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CIRI),以缺血期的能量代谢障碍和再灌注期的氧化应激为始动因素,引起免疫与炎症、兴奋性毒性、血脑屏障(Blood
学位
目的 观察三子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及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2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收治的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子汤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
期刊
农产品直播在快速发展服务乡村的同时出现了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农产品直播人才。但就现阶段来说,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学生服务农村的使命感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方面都明显不足。通过分析农产品电商直播人才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提出结合企业及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农产品直播理实一体化校内直播实训基地、校企联合运营农产品直播项目、建
期刊
为明确我国山东和辽宁地区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建立了敏感基线;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乙霉威和腐霉利对多主棒孢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22±0.06)μg·mL-1和(2.75±0.91)μg·mL-1,两者的敏感性频率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总体呈正态分布,可作为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