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皮层和不带上皮层的腭侧结缔组织瓣移植扩增唇侧软组织效果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断层游离黏膜瓣移植扩增后的愈合效果以及各自的美观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8条12-16个月的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全麻下八只杂种犬腭部硬腭区取实验用的不同断层结缔组织瓣备用,双侧上颌前牙区造成唇侧牙龈缺损,再分别移植已经备好的不同断层瓣,上皮层结缔组织瓣(A组),不带上皮层的上皮下结缔组织瓣(B组),固定缝合。固定黏膜瓣后立即测量黏膜瓣的长与宽,计算记录移植黏膜的初始面积。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4周处死动物,行临床大体检查,再次测量黏膜瓣区域的长与宽、计算其面积,确定黏膜瓣的收缩率。组织学检查分析。结果:1、大体观察:8条实验犬组织瓣移植后,1例感染组织瓣脱落,其余愈合良好,移植瓣边缘与原有牙龈软组织创口边缘整合平整,带上皮层移植瓣厚度与原有牙龈相近,颜色为淡粉红色。不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插入原有龈组织部分的厚度增加,颜色无明显改变。2、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带上皮层移植瓣:(1)术后一周,植入龈瓣的结缔组织与受床之结缔组织尚有明显界限,大量炎性细胞渗出,移植瓣原有的上皮成分消失;(2)术后二周,仍能辨别植入瓣结缔组织与受床结缔组织的界限,产生较多纤维组织,使其组织致密度与受床之致密结缔组织接近,临近边缘的上皮继续增殖向移植瓣的表面爬行;(3)术后三周,移植瓣结缔组织中血管数量、炎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成分均明显减少,移植瓣结缔组织致密度与受床组织相类似,两者的界限已不明显。上皮组织已覆盖整个瓣面,上皮钉突圆钝,数量减少;(4)术后四周,移植瓣结缔组织内炎性细胞少见,组织致密度增加,与周围组织致密度一致,已分不出两者的界限。上皮组织厚度较为正常,表面为较厚的不全角化层。不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显微镜下观察结缔组织愈合过程基本与上皮层移植瓣的变化一致,但其上皮覆盖攀爬速度较之带上皮层移植瓣慢,三周时上皮层覆盖整个移植瓣,但细胞类型不全,未见角化。四周时,上皮层表面覆以角化层,上皮钉突增长,但上皮厚度相对较薄。3、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经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普通光镜下所有组织切片染色均呈鲜红色,粗大的胶原纤维颜色尤其鲜艳,各组间未见差异。在偏振光下,正常牙龈软组织中胶原以Ⅰ型胶原为主。Ⅰ型胶原纤维紧密而整齐的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为红色或黄色纤维。两组移植瓣中Ⅰ型胶原纤维都显著减少,随着愈合周期加长,Ⅰ型胶原纤维的含量逐渐增加,四周时和原有牙龈组织中的含量接近,但是纤维较之细小。结论:1.不同层次的结缔组织瓣皆能良好愈合,修复软组织的缺损。2.带上皮层的移植瓣修复后上皮层愈合修复更快,美观效果更优。3.不带上皮层的上皮下结缔组织瓣增加软组织厚度的效果显著,而且因为保留腭侧供区上皮层,可以减小供区创伤。
其他文献
近些年国内智能马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智能马桶的消费额逐渐增加.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国内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
目的:比较两种骨替代物与自体骨之间的成骨效果,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8条12-16个月的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全麻下在双侧前磨牙区颊侧骨面制备3个3
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问责,不断提升中心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水平、完善服务质量,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对广大企业和职工反映的办理公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