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的小说《伍子胥》创作于四十年代,是改写了春秋时期历史人物伍子胥受奸人陷害后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故事,小说主要关注伍子胥在逃亡中的思想活动及精神成长历程,整体上充满诗意色彩。本文通过对冯至创作心理的梳理,进入对《伍子胥》的深层解读,分析其诗化文本的表现形式和充满哲思的精神内涵。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梳理冯至《伍子胥》创作心理的形成。冯至在小说中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除了来源于当时的生活状态,其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以及德国留学生涯也影响了他性格气质的形成,使得他在创作中表现出内省式的思维方式。现实中昆明宁静的山水与他性情相近,常使他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同时他又无法对战乱中的祖国和黑暗的社会视而不见。在这复杂心理的促使下,冯至十六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伍子胥》终于创作了出来。第二章主要分析《伍子胥》诗化的文本特征。小说在结构上运用“画簿式”的风景画集成,把传统文化意蕴融入其中,并在有限的人物中塑造了不少理想化的形象;在叙事语言形式上,小说通过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和运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方式营造了充满诗情的阅读氛围。这些呈现在文本形态上的特征是诗意的,以至于唐湜以“这是诗,抒情的诗,却不是它应该是的严格意义的小说;这是散文,和穆纯洁的散文,却不是真实的丑恶的人生”来评价《伍子胥》。第三章主要是对《伍子胥》精神内涵的分析。小说在文本形态上是诗化的,可并不像唐湜所说的那样没有触及真实的人生,其中不乏对现实的书写。作为善于哲思的作家,冯至把他从德国文学中吸收的对生命意识形态的关注融入了其中。通过伍子胥的流亡之路,展现了存在视阙下不同的人生体验,用了多组二元对立的选择体现决断的艰难,更在蜕变中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小说诗化形态的外壳下,《伍子胥》充满了作者冯至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的体悟。本文通过对《伍子胥》深层的解读,以期把冯至这篇深邃而纯美的艺术绝响的多元价值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