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考察风湿软胶囊肠吸收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理,为风湿软胶囊口服制剂的选择、工艺优化、处方筛选、临床应用等提供依据。本课题以姜黄素为指标成分,应用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和血药浓度法研究风湿软胶囊的吸收特性和吸收机制。实验包括了四个部分:大鼠原位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基于血药浓度的小鼠体内动力学研究以及三种模型相关性研究。1.肠循环液中姜黄素和苯酚红含量测定:为了解样品中姜黄素的小肠吸收情况,并简化苯酚红的测定,我们建立了同时测定肠循环液中姜黄素和苯酚红含量的HPLC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Symmetry TM Shield R18 (5.0μm4.6mm×250mm),流动相乙腈-4%冰醋酸溶液(44:56),柱温3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430 nm。该法结果准确、操作方便、专属性强、干扰性小,能同时测定姜黄素和苯酚红,为风湿软胶囊样品肠吸收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分析手段。2.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实验: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小肠的K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浓度对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在小肠中的透膜吸收无影响;且以小肠内剩余药量的对数(lnX)对取样时间(t)作线性回归,所得直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可以初步确定样品中姜黄素的吸收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三种pH(6.0、7.0、8.0)溶液,小肠的K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H为6.0~8.0之间,pH值对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在小肠中的透膜吸收无影响。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在不同肠段的K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Ka和P%按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下降。3. Caco-2细胞模型双侧转运实验:高、低剂量组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AP→BL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0.3959±0.23)×10-6cm.s-1、(0.3580±0.0693)×10-6cm.s-1,Papp均在0.1~1.0×10-6cm/s之间,样品中姜黄素在体内的吸收程度为1%~100%之间,属于中等吸收药物。随着样品中姜黄素浓度增加,姜黄素转运累积量增加;但是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浓度对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AP→BL转运无影响,样品中姜黄素于Caco-2细胞转运机理可能为被动扩散。姜黄素双侧转运PappAP→BL>PappBL→AP,说明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转运可能无外排泵参与。400μg/ml风湿软胶囊样品供试液中姜黄素于Caco-2细胞AP→BL转运,BL侧成分累积量和渗透吸收均随着转运时间增加而增加。接收端成分浓度对转运时间(t)作线性回归,所得直线的相关系数为0.977(大于0.9),可以初步推测样品中姜黄素的吸收可能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为0.07。4.三种模型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姜黄素成分大鼠灌注模型与Caco-2细胞模型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机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模型间具有良好的定性而非定量相关性。体内吸收研究与细胞模型和原位模型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显示样品中姜黄素可能存在肠细胞内的代谢转化作用。综上所述,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在小肠的吸收良好,透膜性较好。在小肠中的吸收机理可能为被动转运,实验浓度范围内无饱和现象;浓度和pH均不影响透膜吸收。全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无特定的吸收部位,吸收窗较长,适于制备成缓释制剂以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临床应用。但由于样品中姜黄素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较低,故在设计缓释制剂时,应考虑延长药物在主要吸收部位结肠和小肠后段的滞留时间,以其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风湿软胶囊样品中姜黄素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不影响样品中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样品中姜黄素可能存在肠细胞内的生物转化作用。以多角度、多生物模型研究中药复方的吸收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用生物药剂学方法指导中药制剂设计的研究模式,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了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的研究内容,为风湿软胶囊制剂的研究开发打下了基础,并为中药复方体内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