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至2016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69.63万公里,而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中,路侧事故约占1/2;北京市和贵州省事故统计显示,路侧事故数占交通事故总数量的1/4,而这些事故导致了2/5的死亡率和1/2以上的重伤率。如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而有效的路侧安全管理方法,从而降低路侧事故率与严重程度,是学者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及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对路侧净区的规定尚处于空白,路侧净区的设置条件也缺少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对路侧净区宽度以及设置条件展开了研究。 论文以理论分析为主,分析路侧净区宽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路侧环境、驾驶员操作行为、车辆驶出状态(驶出角度和驶出速度),进而提出了基于经典物理学的路侧净区宽度计算方法,并利用PC-Crash软件进行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根据最外侧车道平均运行速度给出了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 从公路路侧事故分布特征及成因入手,通过PC-Crash事故模拟软件获取数据,分析路侧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以路侧事故严重程度作为输出变量,选取路基高度、边坡坡度、驶出速度、事故车型作为输入变量,提出了基于累积Logistic回归的路侧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进而根据路侧事故发生量、不同严重程度事故概率、事故经济损失等参数,提出了路侧净区安全效益测算方法;同时量化路基土方造价、道路征地费用等建设成本,提出了路侧净区工程成本测算方法。 基于目标规划法,以路侧净区安全效益最大为第1目标、工程成本最小为第2目标,建立了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路侧净区设置优化模型,给出了路侧净区的设置条件;针对不具备路侧净区设置条件的事故多发点,选取影响路侧安全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SPA-VFS理论的公路路侧风险评价模型,给出了每个路侧风险等级所对应的路侧防护等级及措施;通过对丹阿公路吉黑省界珲春至东宁段进行路侧宽容设计,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本文研究成果预期可为公路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部门提供设计依据与决策参考,为有关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及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等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撑,对于改善我国公路路侧安全水平也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