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面临严重的能源水资源短缺问题。产业活动是能源水资源消耗的主要过程,并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活动对能源水资源的依赖更加显著,产业碳水足迹的关联性也更加复杂。在能源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产业碳水足迹流通效率的高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节能节水碳减排多重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区域水、能、碳等多要素关联研究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基于“碳-水”足迹关联的视角,开展区域不同产业碳水足迹流通格局和效率研究,对于未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区域产业碳水足迹流通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得出了河南省不同产业碳水足迹相互流通的流向和流通效率。以此分析河南省产业系统碳水足迹流通路径,最后提出河南省节能节水碳减排多目标实现的产业发展政策。主要结论如下:(1)碳足迹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部分产业,水足迹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链下游产业的碳水足迹效率高于产业链上游产业。碳水足迹较大的产业其足迹影响力系数或足迹感应力系数基本都大于1。2012年河南省第二产业中采掘业、石油业和电热水生产供应业是碳足迹较大的3个产业,占2012年河南省所有产业碳足迹总量的72.81%,这三个产业的碳足迹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都大于1。农业和电热水生产供应业水足迹最大,占2012年河南省所有产业水足迹的64.02%。这两个产业的水足迹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都大于1。2012年河南省所有产业中碳足迹效率较大的7个产业的碳足迹效率平均值为17.36万元/吨,而碳足迹效率较小的8个产业的碳足迹效率平均值为0.48万元/吨。5个水足迹效率较高产业的水足迹效率平均值是5个较低产业的49.91倍。(2)不同产业碳水足迹相互流通具有不匹配性,相互流通的间接效用揭示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或者互利共生关系。2012年河南省所有产业中食品烟草业、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冶金加工业、机电制造业、建筑业和其它服务业6个产业碳足迹流入量平均值为21304.06万吨,而采掘业、石油业、其它工业、电热水生产供应业和货运邮电业5个产业碳足迹流入量平均值仅为2632.81万吨。食品烟草业、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冶金加工业、机电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及餐饮业6产业流入的水足迹平均值为75.64亿立方米,而采掘业、造纸印刷业和电热水生产供应业这3个产业流入水足迹平均值仅为8.67亿立方米。由此可知,不同产业碳水足迹相互流通具有不匹配性,而且这种不匹配性可用产业碳水足迹相互流通的间接效用来揭示。(3)任意两个不同产业碳水足迹流通效率受足迹流出产业的足迹大小、足迹流出产业的足迹感应力系数、足迹流入产业的足迹影响力系数、以及两个产业足迹流通的间接效用同时影响。并且不同产业碳水足迹相互流通的效率存在差异。不同产业水足迹相互流通中较大流量的效率对于区域节水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4)根据产业的碳水足迹流向和间接效用的一致性,可将2012年河南省所有产业分为3类。第1类为农业、采掘业和电热水生产供应业等6个“碳水足迹流出产业”,第2类为纺织业、服装业和金属制品业等7个“碳水足迹流经产业”,第3类为机电制造业、建筑业和其它服务业等6个“碳水足迹流入产业”。碳水足迹主要流向分为两个,流向1是“碳水足迹流出产业”→“碳水足迹流经产业”→“碳水足迹流入产业”(占80%),流向2是“碳水足迹流出产业”→“碳水足迹流入产业”(占18%)。区域产业碳水足迹流通路径受产业属性、产业所处产业链位置和区际贸易结构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河南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1)建议河南省未来对农业实施多种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足迹效率;(2)注重产业足迹流通效率,推动高效流通产业链发展。发展农业、食品烟草业和商业及餐饮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发展纺织业、服装业、其它服务业产业链,提高该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并增加拥有的高端自主品牌;(4)另外,制定产业低碳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河南省应当推动第三产业及“碳水足迹流入产业”中机电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