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近些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饱受这样的世纪难题困扰:经济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等矛盾正愈发尖锐,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纷纷从马克思的经典原著中寻找问题解决之道。此外,孔子作为我国传统儒家的创始人,他曾多次表达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孔子思想中同样包含了生态经济意蕴。对马克思与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开展深度挖掘和认真梳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诉求,反过来将二者生态经济思想转换为社会实践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顺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全文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基于肯尼斯·鲍尔丁、姜学民等国内外学者针对生态经济内涵的研究,对他们的观点及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概括。第二部分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形成阶段进行论述。在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物质变换思想、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理论和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制度批判,基本特征表现为实践性、系统性、前瞻性。第三部分首先分析春秋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进而从《周易》和《诗经》中发掘出孔子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孔子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体现为“仁爱万物”的生态环境观、“使民以时”的生产观、“黜奢崇俭”的消费观、“轻徭薄赋”的赋税观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进而指出其“生”、“修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征。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承认“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人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具有主体能动性。孔子则强调“畏天命”、“知天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思想产生根源上,马克思强调对资本主义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孔子则偏重于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道德缺失的层面进行论述的。在解决生态经济危机的路径上,马克思认为要重建生产资料所有制,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孔子则倾向于从个人的层面进行思考,即“为仁由己”、“仁爱万物”。通过“庶、富、教”的途径培育人的生态自觉意识。此外在思维方式上,马克思和孔子都用整体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辩证的思维,孔子则是直觉体悟。第五部分指出二者比较研究的当代价值。一方面,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提供可能性的参考价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拓展;另一方面,弘扬孔子生态经济思想合理内容,对于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