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对诱惑主题的描写和探讨倾注了极大热情。弥尔顿对诱惑的认识是基于他的自由意志论的神学思想。在弥尔顿看来,人类不是上帝的玩偶,而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可以做出自己理性的选择。因此,诱惑成为上帝检验人类的品质和情操,锻炼人类意志和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弥尔顿最后三部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斗士参孙》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诱惑主题,表明了它在弥尔顿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复乐园》根据新约福音书中耶稣被诱惑的故事改编而成,弥尔顿在这部史诗中对诱惑进行了集中描写。批评家从多个角度对诗中各种引诱方式的意义进行了剖析;而通过考察耶稣经受考验时的人性,耶稣对自身圣职的认识,以及撒旦的恶与耶稣的善之间的对抗,我们能够较全面地把握《复乐园》中诱惑主题的内涵。依据弥尔顿反三位一体的非正统的神学思想和诗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虽不否认耶稣的神性,但在诗里始终强调耶穌是以人性面对考验。抵抗撒旦诱惑的过程是耶稣深化对自己圣职——包括先知,君王和祭司——的认识的过程。作为先知,他的使命是成为“活的圣言”,教导人们顺从和爱戴上帝。他的国家不是具体的国度,而是精神的家园。与此同时,耶稣展现出自愿以死拯救人类的勇气,为其祭司的使命打下基础。撒旦和耶稣的较量是罪恶和正义的对决。撒旦的引诱巧妙的暗藏着七宗大罪,而耶稣并未被其外表的光鲜亮丽所迷惑,表现出他节制、忍耐的过人品质和对上帝的爱与服从。 弥尔顿在《复乐园》中对诱惑的探讨体现了他“内化”的倾向。宗教改革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均告失败之后,弥尔顿发现,要复得乐园不能仅依靠改革或革命,而应该强调个体对上帝的爱和信仰。只有像耶稣那样经受诱惑,发自内心的爱并服从上帝,人们才能重建内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