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毛类纤毛虫两新种及其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记录了采自杭州西湖的一缘毛类纤毛虫新种,命名为杭州累枝虫(Epistylishangzhouensis n.sp.)。活体完全伸展,呈长圆柱形,口区稍稍鼓起,反口端逐渐变细,160-260×50-95μm,长宽比大概为3∶1,虫体表膜具横纹,强烈碰触时会收缩成卵形,口区形成猪鼻状凸起。虫体及固着基质上均粘附有细菌及藻类,虫体内有黑色颗粒状物质及硅藻使得胞质不透明呈现黑色,细胞口端及反口端稍稍透明。口围唇下有明显凹陷,一个伸缩泡,腹侧,口围唇下方。大核“C”形(马蹄形),横位,位于虫体口端三分之一以上。虫体表膜具横纹,柄为二叉示分支,中空,有纵纹。口漏斗区域较宽阔,纺锤形,延伸至反口纤毛环处。单毛基列(Po)和多毛基列(H)逆时针旋绕1.75圈后进入口漏斗,口区有一片口外小膜。银线系统呈横纹状,反口纤毛环到口区的银线数为127-176,反口纤毛环到帚胚的银线数49-84。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万氏累枝虫在同一姐妹支上。   另外,在杭州师范大学校园河渠内采集到一未知缘毛类累枝虫,命名为下沙累枝虫Epistylis xiashaensis n.sp.)。文中详细描述了形态学分类特征及其在系统分类中的地位。活体呈长圆筒状,口区鼓起,反口端逐渐变细,自然伸展状态偏小细长(80-130×25-35μm),虫体透明,口围唇较薄单层,下未见内陷,表膜具横纹,大核短C形,横位,虫体口端三分之一上方。伸缩泡一个,位于口围盘下方。柄为二叉示分支多毛基列(Po)和单毛基列(H)盘绕1.25圈后下旋,第一和第二咽膜皆为三条毛基列,特殊的是P3仅为加粗的一列,着色较深。另外,口区存在两片口外小膜,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基于SSU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与在中国武汉所采两褶累枝虫亲缘关系较近。   自从Margulis(1974)提出生物起源和演化的五界分类系统,原生动物上升为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中的一个亚界,缘毛类纤毛虫隶属原生动物亚界,纤毛门(Ciliophora)、寡膜纲(Oligohymenophora)。典型的特征是口围缘处有非常发达的纤毛,而体现毛则退化为反口纤毛环,有些种类仅在特殊时期如形成游泳体时存在。传统上将缘毛目分为游泳亚目(Mobilina)及固着亚目(Sessilina),但是最新的研究将缘毛目中的游泳亚目提升到游泳亚纲,缘毛亚纲中就只由之前的固着亚目组成。而新的缘毛亚纲被分为两个大支,目前指定Vorticellida和Operculariida为组成缘毛亚纲的两大类群。而本文的两个累枝虫种Epistylishangzhouensis n.sp.及Epistylis xiashaensis n.sp.隶属缘毛亚纲(之前的固着亚目),累枝虫科(Epistylidae),累枝虫属(Epistylis)。这一属的种类在缘毛目的两个大类群中都有分布,并处在基部的位置,而且累枝虫属保留着许多缘毛类纤毛虫祖先的特征。由于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分类需要考虑到形态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结构的准确性,所以针对先前的一些形态学的鉴定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来确切的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
其他文献
煤制油的核心技术是MTO工艺,MTO工艺的关键问题是高效催化剂的合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本文确定了采用水热法合成SAPO-34分子筛,主要研究采用不同比例四乙基氢氧化铵和三乙胺、四乙基氢氧化铵和吗啡啉、三乙胺和吗啡啉复合模板剂来合成SAPO-34分子筛,以及考察不同硅铝比对混合模板剂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影响。通过XRD、SEM、FT-IR、BET、NH3-TPD表征手段来研究合成的SAPO-
会议
  The V2O5/TiO2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mproved rapid sol-gel method and the catalytic behavior for dimethoxymethane(DMM)synthesis from methanol selective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