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M株全基因分析及感染性克隆构建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又称为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造成的母牛繁殖障碍,犊牛严重腹泻,鼻镜、食道溃疡糜烂,胎牛免疫抑制,持续性带毒排毒,且在全世界流行的一种牛呼吸道、消化道系统疾病。BVDV在病牛与其他动物接触的同时,通过基因重组、变异等已实现跨宿主传播。近年来,不断有鹿、猪、羊感染BVDV的报道,这也使得我国在BVDV的防治上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接种疫苗是有效防控BVDV的手段,国内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上市,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灭活疫苗保护周期较短,需要长期不间断免疫。因此,研制新型、安全的活疫苗仍是BVDV疫苗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通过PCR方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BVDV NM株进行全长序列扩增,拼接后获得BVDV NM株全长12307bp。基因组编码区为第387-12080位,Npro、Core、Erns、E1、E2、P7、NS2-3、NS4A、NS4B、NS5A、NS5B长度分别为504、306、681、585、1122、210、3408、192、1041、1488、2157bp。与实验室分离保存的非细胞病变型JL株相比,二者同源性为79.9%。对NM株全长进行同源性和进化分析显示,BVDV NM株与中国山东BVDV Singer Arg分离株同源性最高,为99.98%,表明BVDV NM株可能为中国山东Singer Arg株突变而来。RNA二级结构预测后发现,NM株5’及3’端均含有Y型发卡结构,而JL株无发卡结构。JL株与NM株E2蛋白含有大量磷酸化修饰位点与糖基化位点,但其修饰位点差异较大。为了验证病毒拯救系统所需调控元件的正确性,本实验构建了微基因组系统。该系统基于p CI-neo载体,采用overlap PCR方法分别融合锤头状核酶、BVDV NM株5’UTR、EGFP报告基因、BVDV NM株3’UTR和丁型肝炎核酶。在送至生物公司鉴定序列正确后,转染细胞以验证末端序列的调控区和启动元件能否正常发挥功能。转染微基因组48h后,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病毒拯救系统所需的调控元件构建成功。综上所述,本研究对BVDV NM株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分析,构建并验证了包含该毒株启动元件的微基因组,为建立BVDV NM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提供了前期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以重庆市缙云山特有植物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 C. Y. Wu et S.chow)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角度,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从形态学和等位酶两个层次上对不同生境下缙云黄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图揭示其种群适应与生态遗传分化的机理,结果如下: 1.形态分化:对不同生境下缙云黄芩7个种群70个个体的3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研究对吉林省梅花鹿主产区鹿茸茸重与茸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茸重的关键茸尺指标,建立茸重估测模型。应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分型技术(KASP)对本实验室前期通过东大、四平梅花鹿两个群体中筛选出的9个与产茸量相关的SNP位点(其中2个位于外显子上),在190头梅花鹿个体中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挖掘影响梅花鹿产茸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变异位点,利用飞行质谱SNP分型技术对可能影响梅花鹿产茸性状的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