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探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g0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在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理论前沿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与现实高度相关的信息,从而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公认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新形势,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引入,并且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的反复阶段,这次使用同1998年相比,范围有所扩大。那么此次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新启用,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基本概述,其中包括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和估计的方法,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在论述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时,针对学术界存在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是并列关系:另一种认为公允价值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成为能与历史成本相抗衡的对立统一体。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它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它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基本计量属性,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 接下来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应用、发展和经验教训。公允价值会计自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国际会计界不衰的热点话题,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及其计量的应用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发展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其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对国内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一波三折”的过程,然后解释了现行会计准则再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接着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根据一些上市公司2006年及2007年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4个具体准则为例说明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我国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本文的第四部分,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环境进行了分析,首先指出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遇到的困境,并剖析了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接着揭示了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道路上将面临的各种挑战。 文章的第五部分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笔者对我国推广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和建议,本部分分为两节,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认为应该改善经济环境,完善证券市场,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加强公司治理,改善内部控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这样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才能得以实现。 在最后的结论部分,笔者认为,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政府指导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提高,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将更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其他文献
碳纤维复合芯(ACCC)导线是一种新型的输电线路用导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电率高、热膨胀系数小、耐高温、弧垂小、载流量大和耐腐蚀的特点。阐述了这种导线在架空输电线路项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日益凸现,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发生了相对转移,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能力要素,在所有的企业制度安排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内容
近些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发展成为大势。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城市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城市亚健康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这些都促使人们渐渐走出城
近年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司治理因而也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资本市场结构中,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
品牌在市场中代表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形象、理念与价值,是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同类企业进行沟通与比较的重要途径。现实的市场中企业与同类企业、企业与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信息掌握通常是不对称的,企业品牌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经典的信号传递理论产生了背离。处于网络中的企业个体是否创建品牌以及通过执行品牌策略所获得的收益情况会作为一种信号在市场中传播,接受方在获得周围邻居企业的品牌收益信号后会进行自身品牌策
旅游生态补偿作为协调利益相关者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经济工具,可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从根本上依赖于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