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海生源地高职学生社会融合的调查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职院校省外招生规模的扩大,非本地生源学生的社会融合程度越来越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造成许多省市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非本地生源学生入学后会出现许多诸如学生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不能尽快融入当地文化氛围等诸多的问题。本文以非上海生源地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在校收入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和心理维度四个方面来调查研究他们的真实想法,找出了一些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共性问题,并从社会、在校收入、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给出一些建议。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针对非上海生源地学生在城市环境中的社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非上海生源地和社会融合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构建了非上海生源地高职学生社会融合的研究框架,主要阐述了相关理论,以及构建社会融合研究框架的原则,最后从在校收入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和心理维度四个维度构建了研究框架。第三章构建了针对非上海生源地学生和上海本地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阐述了非上海生源地学生社会融合现状,内容涉及在校收入维度(家庭状况、在校收入)、社会维度(朋友圈交往、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往、与家人沟通、社会认知)、文化维度(对上海风俗习惯的了解、对校园文化的满意度、对当地语言和饮食的适应)、心理维度(身份认同、居留意愿、社会满意度)。访谈对象主要包括教师、上海本地学生及非上海生源地学生。第四章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非上海生源地高职学生社会融合度的成因,结果表明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交圈受限、对上海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自身心理归属感等,都是非上海生源地学生社会融合的成因。第五章对提升非上海生源地学生的社会融合给出了对策和建议。包括: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人为关怀,以及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升非上海生源地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等。
其他文献
1病例资料[例1]男,76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1月余就诊。初拟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但相关医技检查均缺乏诊断冠心病的有力证据。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次发病前数小时均自行服
<正>为了保护林业生产,防止危害森林植物的病、虫、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的传人流出,制定检疫措施,为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依据。凌源市于4月10日到4月25日进行了为期15 d的检
会议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内心的体验,研究发现,经常保持好心情的人在工作中更有创造性,人生更加丰富,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心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者
汶川科钻WFSD-3孔钻遇地层极其复杂,硬脆碎地层与强水敏性等地层交替出现,给钻进施工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针对该孔特殊地层情况,以孔壁稳定性理论分析为指导,在室内实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