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RrTTG1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属于蔷薇科植物,因其果实形似梨且表面着生密集的小肉刺故名刺梨,刺梨果实口感独特且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类黄酮等抗氧化物,因此在贵州广泛种植。但目前对刺梨果实发育,包括果刺形成、抗氧化物合成和花期等重要品质特征相关的基因研究鲜有报道。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TRANSPARENT TESTA GLABRA 1(TTG1)基因参与调控植株表皮毛和根毛数量、花青素含量、种皮颜色以及开花时间等多个重要性状。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克隆得到了刺梨RrTTG1基因的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接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和亚细胞定位研究了RrTTG1的时空表达和蛋白定位;然后通过转基因植株研究RrTTG1的生物学功能;最后通过酵母双杂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研究了RrTTG1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可为刺梨果刺形成、花青素积累以及开花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rTTG1基因的CDS长为1041 bp,编码产物为一个含3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分子大小为38.63 k Da且等电点是4.95,具有亲水性。RrTTG1含有4个WD40重复蛋白结构域,属于WD40蛋白家族。系谱树结果表明RrTTG1与玫瑰(Rose rugosa)、月季(Rosa chinensis)、栽培草莓(Fragaria x ananassa)、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和覆盆子(Rubus idaeus)等蔷薇科植物的同源TTG1的相似性更高,分别是99%、98%、96%、96%和94%,而与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TTG1的相似性为79%。2.通过qRT-PCR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了RrTTG1在各个营养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RrTTG1在叶片中的表达最高,其次是花芽。原位杂交结果与q RT-PCR结果一致,同时发现RrTTG1在维管束中富集,暗示RrTTG1m RNA可能通过维管束进行运输,从而参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发育。进一步检测RrTTG1在果实发育阶段的表达变化,定量结果显示RrTTG1在果实发育期特别是在幼果时期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而原位杂交结果与q RT-PCR结果一致。同时,观察发现RrTTG1在整个果刺发育过程中高表达,为RrTTG1参与刺梨果刺的发育提供了证据。除此之外原位杂交结果还显示RrTTG1在花芽内部小苞片的薄壁组织中富集,这可能与其参与调控花青素的合成有关。3.构建CaMV35S::RrTTG1: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载体,通过PEG4000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并利用DAPI标记细胞核,Dil标记细胞膜,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仅在细胞核内观察到RrTTG1:GFP的绿色荧光信号,表明RrTTG1定位于细胞核,为转录因子。4.构建过表达载体RrTTG1-pBI121,通过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的方法获得8株表达量明显升高的T1代过表达植株(OXRrTTG1-1~OXRrTTG1-8)。选取OXRrTTG1-6、OXRrTTG1-7和OXRrTTG1-8三个株系的T2代植株进行表型观察,结果发现过表达株系均表现出叶片表皮毛增多、根毛数量减少、下胚轴花青素富集和种皮颜色加深以及提前开花等表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urity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5 DAG(day after germinate)的幼苗下胚轴花青素含量证实其含量明显升高。5.构建RNAi干扰载体RrTTG1-pDS1301,将上述构建好的过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转入到农杆菌GV3101中,利用瞬时转化的方法注射刺梨果实,30 d后q RT-PCR定量显示,过表达果实中RrTTG1的表达量升高,RNAi干扰果实中RrTTG1的表达量发生降低。过表达RrTTG1可使刺梨果刺数量有所增加,而RNAi后则相反。6.在拟南芥中,TTG1通过结合特定的R2R3 MYB和bHLH转录因子形成各种不同的MBW复合物来决定细胞命运和物质代谢(Tian et al.,2020)。通过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Y2H)检测RrTTG1与拟南芥b HLH转录因子At GL3、At EGL3,以及与刺梨RrGL3、RrEGL3的蛋白互作情况,结果显示刺梨RrTTG1可以与At GL3、At EGL3发生互作,说明进化过程中TTG1的功能保守。但有趣的是,在与刺梨这2个b HLH转录因子的互作中,发现RrTTG1只能和RrEGL3发生互作,但不能与RrGL3互作。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 FC)结果与酵母双杂结果一致。结合RrGL3在整个时期中低表达,暗示刺梨在进化过程中功能冗余的RrGL3发生退化不能形成BMW复合物,而RrEGL3则保留其功能,通过形成RrTTG1-RrEGL3-RrGL1复合物调控果刺的发育。
其他文献
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中的关键技术,已成功用于解决各种2D视觉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物体识别技术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许多3D视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各种先进的3D扫描仪可以直接获取到日常生活场景中三维物体的表面点云,但由于点云的无序结构,使得神经网络处理点云时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将点云转化成其他表示形式来解决该领域的不同问题,如渲染成多视角二维图像或者
图像修复是指利用待修复图像已知部位的信息按照某种规则来填充修补未知部位,达到人眼无法分辨图像是否被修复过的效果。传统的图像修复方法,例如基于纹理或结构的方法,在修复大面积区域破损的图像时效果不佳。如何保证修复后的图像不仅在语义和结构上连贯,同时还原缺失区域的细节和纹理成了图像修复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自从生成对抗网络出现以后,由于其强大的生成和特征学习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图像修复任务。传统的生成对抗网络
由于单一的成像方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临床上常把多种成像技术相结合用于肿瘤的精准诊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成像技术之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以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呈现有价值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磁共振(MR)成像对软组织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因此,开发肿瘤靶向的CT/MR双模态纳米造影剂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显著提高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核-壳结构树状大分子(CSTDs)是一种以聚
羊毛角蛋白是典型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废弃羊毛中角蛋白资源的开发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低共熔溶剂(DES)作为一种新型溶剂,在蛋白质纤维的溶解领域展现出较好的潜能,并且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再生角蛋白可作为碳和氮的提供源,通过与聚合物的复合、碳化等方式制成超级电容器的碳电极材料。角蛋白的再生及电化学应用对废弃生物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新型储能器件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合成了适用于羊
在消防员执行火场救援任务或日常训练中,需穿着消防服抵御外界环境危害,主要包括火焰、热辐射、磨损等。消防服通常由外层、防水透汽层、隔热层三层阻燃织物构成,其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消防员的生命安全。然而,在消防服使用的过程中,会遭遇来自作业环境和产品维护条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这些外界因素的作用均会导致消防服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从而影响织物的性能。各种标准已明确规定了消防服性能的最低要求,但对于消防服能
信息抽取旨在从文本中提取出特定的事实信息,用于构造结构化数据,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包括命名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和事件抽取三个子任务。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抽取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中文信息抽取方法大都基于词向量表示进行模型的改进,而忽略了文本表示的重要性。同时,以词向量作输入的模型高度依赖于分词工具的质量且中文还存在多义性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中文文本的
无人艇(Unmaned Surface Vessel,USV)近年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民用角度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无人艇的可重构性使得它在军事活动中独立执行任务,这极大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在民用行业,无人艇可以轻松的完成高强度的作业任务。虽然无人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给国家的海岸线安全与航行规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与困扰。传统的无人艇检测技术精确度低、自主化不高、监控
无线中继技术因其可以有效降低发送功率、提高信号传输质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网络中,然而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无线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频谱资源匮乏和能量消耗两大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如何在无线中继网络中解决上述两大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与此同时,5G已经将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列为重要研究指标,结合无线中继技术的优势,共建高频谱效率和高能量效率网络将是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
5G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快速建设。自动驾驶的出现更是需要庞大且快速的数据交换,这对车联网提出了挑战。同时电动汽车的普及也为车联网提出了新的能源消耗的问题。移动边缘计算技术是车联网面对挑战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边缘计算技术的车联网的网络架构,任务处理时延以及能源消耗的问题,目的旨在于车辆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质量,更低的等待时间以及更低的能源消耗。本文构建了城市环境下具有云计算中心的支持边缘计
本研究以两年生马缨杜鹃幼苗叶片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幼苗进行水淹0d(CK)、水淹10d(WL10)、水淹20d(WL20)和水淹30d(WL30)及分别水淹胁迫后恢复培养10d(分别为WL10R、WL20R、WL30R)处理,其中以水淹胁迫0d为对照组。对处理后的马缨杜鹃叶片进行生理指标测定、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从而探讨马缨杜鹃对水淹胁迫响应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马缨杜鹃栽培和对野生杜鹃水分管理提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