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汞污染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事件以来,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最近十几年来,人们发现汞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发生长距离传输污染,因而大气汞的库存量及其输入与输出通量受到特别关注。据估计,全球每年输入到大气中汞的总量约为6000~7500t,其中自然释汞约占1/3。在自然释汞源中,土壤是最主要的汞源之一。散发到大气中的汞经过一定时间和距离的传输后,超过90%的部分最终会回落到陆地生态系统,并通过陆生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对汞在土/气界面间的交换通量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重庆市的主要耕作土壤——紫色土(紫色常湿雏形土,Purpli-Udic Cambosols)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和模拟试验相结合,运用动力通量箱与RA-915+汞分析仪联用技术对重庆市的紫色土土/气界面汞交换特征进行实地监测,并在试验室模拟自然条件下研究土壤性质和气象变化对紫色土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实地监测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紫色土的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有一定差异,随着pH值的增加,汞交换通量的平均值增大,具体表现为:酸性紫色土390.1±270.2ng m-2h-1,中性紫色土349.0±258.6ng m-2 h-1,石灰性紫色土307.9±237.3ng m-2 h-1,污染中性紫色土906.8±775.8ngm-2h-1。土/气界面汞交换受光照、气温、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汞交换通量与光照、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压相关性不明显。 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加入硝酸汞的土壤汞交换通量大于加入硝酸亚汞的土壤汞交换通量平均值,没有加外源汞的土壤释放的汞通量最小。天气状况对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有较大影响,在光照强烈或天气晴朗的时候汞能在土壤中大量释放,而一旦天气阴暗或者下雨,汞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