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烟台城区旅游发展研究(1862-1937)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烟台以“山耸城中,海围城绕,城岛相映”的自然风貌,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优越条件,以及人文特色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的城市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本文对近代烟台的旅游和旅游业发展加以梳理和分析,将其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1862-1910年的萌生阶段以及1911-1937年的传承发展阶段。行文中具体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时间空间结合、对比演绎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近代烟台开埠后旅游事项发展的演变历程,阐述此间城市旅游空间、基础设施、旅游活动、旅游吸引物、旅游观念等的变迁。探清近代开埠后烟台城区旅游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发展模式,发掘其内在的主导机制,古为今用,以期对今天的烟台乃至其他中小城市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1862年烟台正式开埠后,“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为繁华的沿海口岸城市,来烟经商、传教、公务、游玩的旅客日益增多,城市旅游从中悄然兴起。随着烟台城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烟台城区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水陆交通、通讯设施、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城市公用事业启动。在此社会体系支持基础上的烟台城区旅游出现了承前发展。集观赏、游览、娱乐、参与为一体的城市旅游资源体系构建,极大的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烟台城区内的旅游活动呈现多样化。平民阶层成为旅游的新主体,旅游活动得到下移和普及。与此同时,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传统行业悄然转变,带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烟台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总体而言,近代烟台城区旅游的发展仅呈微上扬的趋势,城市化进程、资源吸引体系、旅游主体需求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但与烟台地域长久以来蕴藏的旅游发展潜质不协调的是,近代烟台的旅游事业最终归于沉寂,没能成为近代知名的旅游都市。主要原因在于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和旅游需求的开发不足。对此,本文建议:①明确定位,树立烟台城区旅游特有的优势形象。②做好城市规划,全面合理地推进城市建设。③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④完善整个社会体系的支撑及旅游管理服务体系。5、游客需求不可小视,旅游也是“人本位”的产业。
其他文献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部是全国社会行政管理的最高机关。虽然仅仅存在了12年,但它在促使中国社会行政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部先后经历了中央社会部和
近代开埠之后,中国沿海的港口体系发生很大变化,相邻港口之间的空间关系也随之改变,上海港和宁波港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港口。宋元明清时期,宁波港是长三角港口体系中最重要的港口
东三省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一直被清朝视为“龙兴之地”加以保护而较少开发。自1898年黑龙江将军恩泽奏请成立黑龙江木植公司始,随后几年内,陆续成立了一系列林商公司。主要有祥
缘起,指一切事物的生起、存在与消亡,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这是佛教大小显密诸乘共见。在原始佛教经、律二藏中,佛陀在解脱学的指向下,特别教导了“十二缘起”说
本文作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庄课题组的一个子课题,计划对美籍作家韩丁《翻身》中所描写的山西省长治市张庄村做后续研究,以天主教信仰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天主教
清末新政是当时的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社会变革和自我更新,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对清末新政的研究很长时间是不被人们重视的,一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