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烟台以“山耸城中,海围城绕,城岛相映”的自然风貌,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优越条件,以及人文特色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的城市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本文对近代烟台的旅游和旅游业发展加以梳理和分析,将其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1862-1910年的萌生阶段以及1911-1937年的传承发展阶段。行文中具体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时间空间结合、对比演绎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近代烟台开埠后旅游事项发展的演变历程,阐述此间城市旅游空间、基础设施、旅游活动、旅游吸引物、旅游观念等的变迁。探清近代开埠后烟台城区旅游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发展模式,发掘其内在的主导机制,古为今用,以期对今天的烟台乃至其他中小城市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1862年烟台正式开埠后,“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为繁华的沿海口岸城市,来烟经商、传教、公务、游玩的旅客日益增多,城市旅游从中悄然兴起。随着烟台城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烟台城区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水陆交通、通讯设施、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城市公用事业启动。在此社会体系支持基础上的烟台城区旅游出现了承前发展。集观赏、游览、娱乐、参与为一体的城市旅游资源体系构建,极大的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烟台城区内的旅游活动呈现多样化。平民阶层成为旅游的新主体,旅游活动得到下移和普及。与此同时,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传统行业悄然转变,带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烟台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总体而言,近代烟台城区旅游的发展仅呈微上扬的趋势,城市化进程、资源吸引体系、旅游主体需求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但与烟台地域长久以来蕴藏的旅游发展潜质不协调的是,近代烟台的旅游事业最终归于沉寂,没能成为近代知名的旅游都市。主要原因在于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和旅游需求的开发不足。对此,本文建议:①明确定位,树立烟台城区旅游特有的优势形象。②做好城市规划,全面合理地推进城市建设。③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④完善整个社会体系的支撑及旅游管理服务体系。5、游客需求不可小视,旅游也是“人本位”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