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自燃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给我国造成了多达数百亿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作为我国煤炭行业主要灾害之一的煤炭自燃,给我国造成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毁坏了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给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时代和社会的飞跃前进促使机械化大生产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我国广泛施行综合机械化采煤,显著提高了煤炭采出率,考虑到煤矿井下地质条件的多变性,条件成熟时,煤炭自燃就会在综采面的采空区内发生。要想提高矿井的安全性,加大矿井的生产效率,一方面要保证煤矿井下的采出率以及开采的速度,另一方面要研究并分析掌握综采面采空区的煤炭自燃规律。丁集矿1282(3)综采面下方的1422(1)工作面已回采完毕,1412(1)工作面正在回采,较大的采长和走向长导致采空区面积较大,致使大量的浮煤残留在采空区内。当通风供氧和蓄热条件适宜时就会引发煤炭自燃,迫使工作面的正常回采停止,工作面回采空间内的设备会被严重烧毁,最严重的是诱发火灾和瓦斯爆炸,给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迫在眉睫的任务是从整体上把握住1282(3)工作面采空区的遗煤自燃的规律,对该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进行划分。在研究如何防治煤炭自然发火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深度理解煤炭自燃的机理,二是准确把握煤在低温环境下的氧化规律。单一的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对此,综合的研究方法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武器。其中,理论研究是基础,对问题的研究起到支撑的作用;实验室实验的数据分析是辅助,验证理论的可行性;现场试验是数据的来源,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以低温环境下的煤氧化吸氧放热为切入点,将吸氧量、失重量、热流量作为研究煤低温氧化时的主要参数;将煤样的粒径作为变量,对比分析煤的吸氧量与放热量之间的关系受粒径大小影响的程度;分析了丁集矿13-I煤的低温氧化规律,结合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煤的低温氧化数学模型,以此为依托,得出煤炭最短自燃发火期;根据丁集矿1282(3)工作而的现场实际条件,在下顺槽预埋束管与测温系统装置,每天定时下井,采集各测点对应的采空区内的气体并测量对应点的温度,化验分析各气体组分的浓度,将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得出各测点气体浓度和温度随埋深的关系,总结出采空区“三带”的分布规律。根据散热带的宽度和煤的最短自燃发火期,可以确定出该工作面推进速度的临界值(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不能小于这个值,否则会发生煤炭自燃),从而为预测预报丁集煤矿1282(3)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和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