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漆工艺的胎骨技艺,由木胎、卷木胎至夹纻胎,于质材底料的改换,于手工技艺的演变之下,在不断去除内在支撑物的沿革中逐渐走向成熟。夹纻法独树一帜,集制胎工艺之大成,是以漆与纻布交迭堆积而成的胎骨工艺,是无限接近于大漆本身的最为纯粹的表达方式。夹纻工艺发轫于战国时期,其初衷是利用纻麻的韧性来保护木器,免其变形开裂,从显露头角到汉夹纻的烜赫一时,这时期的夹纻大多仍局限于小型器物,如耳杯、奁、卮等小型实用器上。直至隋唐时期,夹纻工艺凭借轻便坚固等优势在佛教造像上蔚然成风。可以说,夹纻工艺走向臻盛,不乏佛教信仰的功劳,而行像是佛教宣传的一种仪式,更是为夹纻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夹纻工艺与“行像”习俗的关联由此窥见一斑,此后夹纻工艺的几度兴衰起伏历程更是映证了二者之间的荣损与共。夹纻工艺之重在于其本身是对古代佛教造像和漆工艺的一种投影,对夹纻工艺与行像习俗相关性进行研究与探讨,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工艺水平等相关知识有所助益,对当代夹纻工艺复兴有所启迪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可能性,同时其作为一种艺术造型技法,对当代漆立体创作裨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