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决策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告别了实施几十年的旧教育模式,进入新的教育发展阶段。然而,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课程改革的实施环节出现了许多诸如形式化、极端化、表演化等堪为人忧的问题。经过了几年新课程实施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变得越来越适应,而是表现得越来越不适应,甚至有些教师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新课程开始产生疏离、排斥和倦怠。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课程设计得再完美,如果不被教师所接受和内化,不变成教师切实的教学行为,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明确教师缘何会在新课程实施中表现出如此之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其背后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对我们正确理解教师的行为和态度、理解新课程在实施中所遭遇的挫折与阻抗,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所有这些问题可以看作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即教师在新课程文化与原有教育文化之间矛盾、冲突、融合转化过程中的适应问题。第一部分引论。说明了选题的依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检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价值。第二部分文化与文化适应释义。通过对有关文化的定义及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陈述,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认识立场、分析框架和方法。通过对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中有关文化适应概念、文化适应阶段、文化适应方式等的陈述,为明确课程改革的文化适应内涵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界定。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对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移民、难民、旅居工作者对移入国家主流文化的适应,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剧烈变迁的适应问题。本部分则意在阐明课程改革的文化适应问题之内涵,即特指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由引进产生于别国的教育理论所引发的教育文化变迁,与原有的教育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融合转化过程中的适应问题。这里的文化适应包括不同层面,既有学校整体的文化适应问题,也有教师和学生的适应问题,甚至有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对教育文化变迁的适应问题,而我们运思的重点在于研究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第四部分课程改革中文化适应问题的现实考察。在本部分,首先对现实考察的目的、采用方法的理由、研究样本的选择、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以及研究效度的保证进行了说明。其次,对教师文化适应方式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教师对新课程文化所采取的适应方式主要有同化、分离和边缘化。第三,为了检验和提高研究的效度,对学校进行了实地的人类学考察,主要以观察记录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为主。根据实地观察和分析所获得的实证资料,我们认为教师在面对原有教育文化与新课程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采取了边缘化或分离的适应方式。第五部分课程改革中文化适应问题的归因分析。教师采取分离或边缘化的文化适应方式,背后必然受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明确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有益于我们理解教师缘何会在课程改革中采取分离或边缘化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可以为确立促进新课程文化建设的方略提供依据。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教师自我归因倾向于外部归因,即将主要原因归之于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培训不到位、班级规模过大、课程资源匮乏以及考试评价制度滞后等。从教师归因出发,其实质也反映了我国现有不发达的物质文化、集权化的制度文化与引进理论原产地的物质、制度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不相适应,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对教师而言,确是影响他们对新课程文化积极适应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更为深层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虽未被教师所感知,但却发挥着极其强大的作用,左右着教师实际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深层因素就在于中西两种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教育文化之间的差异。第六部分课程改革文化适应问题的反思。关注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并对教师所采取的文化适应方式进行考察与分析,其意并不在于对引进理论进行优与劣的价值判断,也不在于否定引进、借鉴行为本身的意义,更不在于就此对课改进行成功与否的诊断。对课程改革文化适应问题的探讨,意在促使我们对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知识与文化疏离、改革与传统疏离等弊端进行反思,以获致一些有启发性的认识,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