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就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是各界始终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劳动力就业以产业部门为载体,产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就业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的演进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能够决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方向;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结构能够决定该地区产业类型及发展模式的选择,合理的就业结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反之则会阻碍。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这二者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然而现实中通常是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演进,造成了二者的偏离和不一致。本文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同时参考2000-2015年的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分别从三次产业、细分行业、吉林省内各地市州的角度出发,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吉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这几个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从计算结果不难看出,吉林省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向“二、三、一”模式的转变,而就业结构是处于“一、三、二”的模式,因此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整体而言并不是很协调的。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而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很大,但是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较弱;只有第三产业呈现一个相对协调的发展态势,对产值和就业的贡献都在增大,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两项指标均比较适宜,但是目前吉林省的第三产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服务业,而对于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总体来讲,吉林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协调性都较差,第三产业比较适中,但是仍有改善的潜力。根据以上对吉林省现状的分析,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明确就业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转移;改善第二产业构成,提升就业能力;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劳动力素质,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鼓励差异化产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