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s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分析国家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微观过程。笔者认为,国家应对新规范的动态机制是一种整合性的社会机制。文章提出“受传国与传播国的关系”、“受传国对规范战略意图的判断”以及“新规范与参照群体的规范匹配”这三种核心因素,分别对应基于对传播国(发送者)、国际规范(信息)以及受传国(目的者)三种核心要素的考量。这三个因素都包括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核心因素—一权力、利益以及规范,以期结果性逻辑和适当性逻辑的结合。本文假定这三个因素是相互独立的,且具有相等权重的。社会机制通过受传国的社会关系、身份定位及意图判断的社会因素将这三个核心因素联系起来,理清一个国家在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引发传播结果的变化。文章选取中国在保护臭氧层、核不扩散以及人道主义干预三个规范传播中的应对作为案例,对本文提出的国际规范传播理论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亚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活动的扩大、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外亚文化现象流入我国境内,并在
国际投资条约仲裁制度为国际投资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其他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法相比,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体制能更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而为广大投资者所青睐。海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