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地理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退出中学地理课堂。地理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为主体,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识记并自己理解学习,或者教师直接抛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这种地理教学方式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地理问题意识缺乏,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自己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或利用新知识解答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过程中发散思维,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效果。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课堂,在吸取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定量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测验法等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背景,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什么是问题意识,理解探究性学习与问题意识又有何密切的关联。实践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问卷发放、教师个体访谈了解并分析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同时笔者通过一个对比实验明确问题意识的灌输对于学生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当然作用方面不只是体现在成绩上还体现在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通过该实验以及问卷、访谈等找出影响学习问题意识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并加以分析。本文最后主要是针对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提出对提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建议。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包括学生成绩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均有积极意义。笔者期望该研究能够引起广大教育者对高中地理课堂中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视,能够促进教师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有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充实该课题的相关研究,从而为地理教师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和有关学者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