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维语是人们交际时频繁使用的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是交际的“润滑剂”,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及相关人员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所有物的或明显或隐含的赞美。它使得交际时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系并改善正常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的效果。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丰富的恭维语,它们交际模式独特,它们用来致谢、打开话题等。国外对于恭维语的研究已进行得比较深入,而国内对恭维语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且多是对英语恭维语研究成果的介绍,对汉语恭维语的系统研究较少,对汉英恭维语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的则更少。实际上恭维语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这种言语行为很适合在对比中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可以让我们在对比中看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习者得体地运用恭维语,减少语用失误。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引言本章简单说明了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以及这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明确了恭维语的定义和功能,揭示了恭维语隐含的文化价值,概括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在恭维语研究领域所做的研究成果及其这些研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和这些研究的局限性。第三章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意叙述了研究恭维语的理论依据,即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第四章恭维语语言学形式、第五章恭维语的话题和第六章汉英恭维语应答分别讨论了汉英恭维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汉英恭维语的话题类型和话题分布及其应答策略,并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第七章结论对本研究进行了了小结,提出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进行恭维语言语行为教学,增加文化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将来研究的设想。研究结果表明,恭维语在本质上是程式化的言语行为。英语仅用有限的几个语义和句法结构来表达恭维,汉语的话题分布中也有相同现象。但两者在语义结构上差异也很明显。汉英恭维语均集中在外貌、成就、所属物及个性人品上,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这种不同是由各自的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在恭维语的应答策略上差异很大。英美人更重视“同意说话者”而中国人则强调拒绝和自我贬低。而且,中国人往往将别人恭维所属物,私底下阐述为恭维者对被恭维物件的请求,而英美人将这种恭维应答看成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感到尴尬。其实,中国人的相应研究表明,事实上汉英恭维语不同的应答策略分别符合Leech的谦虚准则和赞美准则,两者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礼貌和谦虚。由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学生除了学习和练习语言形式以便获取语言的流利度以外,有效交流是最终的语用目的,而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提高沟通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增加汉语恭维语言语行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