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方式的变革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养成或倾向于养成静态生活方式(sedentary lifestyle),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大学生体质健康日益成为全球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身体活动参与的缺乏无疑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以促进其体质健康是值得考虑的途径。国内学者在针对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部分中,往往将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不足归咎于我国体育体制存在瑕疵、体育设备及场地不足、体育师资严重缺乏、体育活动内容安排缺乏趣味性等客观因素,严重忽视了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因素;其次,在针对大学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中,往往是影响因素所占篇幅远远超过最终真正起作用的干预措施介绍。从主观能动性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影响因素,需要借助科学理论指导,本研究试图以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为理论支撑,并借助境外访学机会在德国学习如何验证该理论在大学生身体活动领域的适用性,以及德方在依照计划行为理论制定干预措施时的思路、具体方法和整体流程,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程度以及摒弃静态生活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采用量表测量、数理统计、专家访谈以及实地跟踪调查等方法,借助拜罗伊特大学电子学习平台(E-learning)发放计划行为理论量表,通过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等。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1、计划行为理论所涉及的变量中,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相比,主观规范变量对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新生形成积极身体活动参与意图的影响更强,其中主要来自于父母。2、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发起的提高新生身体活动的干预项目从细节着手,分步骤、分阶段,以学校为单位建立项目委员会以及项目实施委员会,对学生新生身体活动参与程度进行分阶段处理,针对不同阶段依照计划行为理论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并且配备相应的监测相应干预效果的措施。3、结合本国国情,深度挖掘计划行为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身体活动领域的实用价值;其次提出转变观念,可以试着从“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类似这样的口号转换到“从引导学生加强生活中的身体活动入手”,最终实现“渗透终身体育的教育”;学科间加强合作,构建科学研究网络,借助科学理论支撑,制定一系列身体活动干预策略以提高大学生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