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性别的形成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yz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表示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相互关联,用于指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和文化构成,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动态性。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性”就充分体现了性别的多面性,称其是关于某一特定的个体在社会上的表现和行为的结果。因此,在英文文化语境中,性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只分为男性和女性的二元概念。在《奥兰多》这部奇幻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充分展示了性别最显著的特点。本文重点论述奥兰多性别的形成,揭示性别的意义。本文的引言部分首先回顾了《奥兰多》的研究状况,接着概述关于性别研究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然后以四章分析奥兰多性别的形成。第一章集中论述伍尔夫关于“雌雄同体”的理念以及奥兰多作为人格理想的体现。“雌雄同体”是伍尔夫艺术理念中的一种人格理想:即破除男性人格之糟粕,摒弃女性人格之缺陷,融合两种性别之精华。奥兰多正是这种阴柔与阳刚互补的理想人格,凸现人性之完美。第二章分两步研究奥兰多如何由男变女从而体现性别流动特点这一形成过程。首先,作为男性,奥兰多具有女性特质,即阿尼玛。然后,在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女性中的男性特质)的冲突下,奥兰多从男性变为女性从而体现了两性融合。第三章探讨奥兰多如何打破传统两性对立定势,超越男女性别固有模式,借助性别流动产生的能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人格,即男中有女,女中有男的理想人格。此乃性别动力学的意义。第四章讨论奥兰多性别的动态平衡和伍尔夫在《奥兰多》这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追求,目的在于建构一种健康、平等、自由、完美的人格。在《奥兰多》这部作品中,奥兰多这一人物性别形成的过程颠覆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理解。伍尔夫使奥兰多走向两性的统一,摒弃男性和女性的缺陷,倡导两性的和谐相处。这种艺术创新有助于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人们获得新生。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科技的运用,人类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且缤纷的多维数字信息时代。语篇已脱离了传统单一书面、口语的形式,发展成由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系统共存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交流和融合。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
凯特·阿金森是英国当代畅销作家。她的作品以情节的巧妙安排和艺术技巧的多重运用而著称。其每部作品都深受欧美文学评论家的极力赞赏和大众读者的好评。2013年出版的《生命
成语是用精辟、形象、简洁、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表达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某些客观事物共识的一种语言形式。它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经过人们世代相传、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