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最广阔、最完整的湿地,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湿地资源为该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对湿地生态的保护的相对迟滞,导致该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油气资源过度开采、湿地污染、人类活动程度加强、黄河来水来沙量逐年减少以及粗犷型的农业工业发展建设等。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可进一步揭示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脆弱性分布情况,阐明造成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对基于改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脆弱性的湿地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围绕“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这个主题,通过对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一系列理论、方法进行了讨论与研究,最终选定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每个参评指标的权重,而后使用专家聚类分析法对参评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对于评价的方法,引入一种全新的多图层叠置计算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全面、综合、对于评价结果也较易分区等优点。此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尚属首次,也是首次利用区域多图层叠加进行量化分析后生成最终评价结果。本次评价的结果按照最终叠置加成分数自高向低分为轻度脆弱(78~60)、一般脆弱(60~50)、中度脆弱(50~40)和重度脆弱性(40~0)四级。通过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得分多数位于40~60分之间,脆弱程度大多处于一般脆弱到中度脆弱之间,其中中度脆弱区域约占评价区域的38%,一般脆弱区域约占26%。2)人类的活动是决定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脆弱性稳定与否的主要要素之一。大多数重度脆弱的区域都是有大量人类活动的区域,例如孤岛油田、河口区以及东营港和人围修筑的堤坝区域,得分在0~40分之间,约占评价区域的23%。3)淡水资源对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脆弱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现行河道两侧和区内河流、水库区域生态脆弱度最低,其次是古河道两侧以及新生的冲积平原,得分基本都在60~78分之间,约占评价区域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