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乙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合成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污染、来源广泛等优点的清洁能源,应用前景广泛。制约DEFC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储量有限的高催化活性贵金属Pt和Pd成本高昂,且在反应过程中乙醇氧化的中间产物毒化使催化剂逐渐失活。本文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去合金化处理碳载PdCu和PtAg、PtPdAg纳米合金颗粒,制备高活性和高抗中毒能力的DEFC阳极催化剂。通过表征催化剂的组成、结构、粒径和电子效应,并研究其物理特性与催化剂电化学性能的构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通过简单的NaBH4浸渍还原及在酸性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制备去合金化催化剂。Cu2+离子在等体积混合的乙二醇-水溶液中无法完全还原,因此PdCu2/C-D在无水乙醇中制备,而在乙二醇-水体系中制备的PtAgx/C和PtPdxAgy/C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活性。第1次扫描处理制备的PtAg2/C-D表面具有更多Ag的氧化物种,活性高于扫描5、10、20次的催化剂。PtPd2Ag4/C-D、PtPdAg3/C-D、PtPd3Ag5/C-D相比PtAg2/C-D活性有很大提高,其中PtPd3Ag5/C-D抗中毒性能更好,但PtPd8Ag10/C-D和PdAg/C-D催化活性则不如PtAg2/C-D。通过去合金化法处理制备具有富Pt表面的PtPd3Ag5/C-D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原子吸收光谱(AA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物理表征。研究表明:电化学扫描过程中表面的Ag被氧化,然后溶解进入溶液,同时部分Pd也会被溶解,这使得催化剂的体相晶格收缩,粒径减小,同时表面有更多Pt活性位点暴露出来,从而增加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富Pt表面的形成保护了体相中的Pd和Ag,使得催化剂表现出和Pt催化剂类似的氢吸/脱附和CO脱除曲线。同时Pt和体相中的Pd之间具有电子效应,降低了类似于CO中毒物种在Pt表面原子上的吸附能力,也提高了催化剂对乙醇氧化脱氢的速率。催化剂表面43%的Pd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因此剩余的近表面Pd产生了大量的含氧物种,有助于Pt上中毒物种的脱除。PtAg2/C-D的峰电流密度为Pt/C催化剂的3.35倍。即使将溶解的部分Pd也计入在内,PtPd3Ag5/C-D的乙醇氧化峰电流可达到4500 mA mg-1,分别是Pt/C和Pd/C催化剂的6.22和1.87倍。其正扫反扫峰电流密度的比值(If/Ib)为1.62,在-0.3 V(vs.Hg/HgO/1 M KOH)下 1800 s 后电流保持在 750 mA mg-1。PtPd3Ag5/C-D 的乙醇氧化脱氢速率以及抗CO中毒性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地面建设、地下空间改造、能源开采、CO2捕集与封存、大坝修造等岩土工程涉及到地下注液活动,会导致工程地区附近的岩体环境发生重大的改变,甚至失稳破坏,其中
高精度球体是制造高精度轴承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精密机床设备和检测设备中。加工载荷是球体加工中最重要的加工参数之一,对球体表面质量和球形误差等有着重要影响,
硫属化合物的研究一直备受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硫属元素Q(Q=S、Se、T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Ⅵ族,其独特的成键性导致了结构的
能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正阻碍着当今人类的前进和发展。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以及产生一系列的污染物并且由于化石燃料的短缺,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寻找新的
本文主要讨论了Hilbert空间中的连续g-框架的一些基本性质,得到一些推广结论.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可分Hilbert空间上框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市政管道、地下交通等隧道工程建设与日俱增,为满足隧道施工的迫切需求,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凭借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在全球范
恩拉霉素(enramycin)由不饱和脂肪酸与17种氨基酸结合的多肽类抗生素,主要成分为恩拉霉素A和恩拉霉素B。它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毒性小、低残留和稳定性高等优点而常作为饲料
岩石流变性是指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与时间有关的性质,研究岩石流变性有助于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安全性。随着对地下空间围岩受力状态复杂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工程现象不能
本文从微量润滑(MQL)的基础上入手,结合静电喷雾的知识,建立了静电喷雾微量润滑系统。利用表面活性剂对微量润滑植物油进行电导率改性处理,调配出适用于静电喷雾润滑的润滑液
隧道具有极大改善行驶条件,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的特点,在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交通量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很多早期修建的隧道往往成为交通拥堵的“重灾区”,可供选择的缓解交通压力方式目前有在旧址附近新建新隧道和对旧隧道进行原位扩建,后者在国内成功的案例尚少,根本原因在于拆除过程中以及扩建过程中隧道衬砌和围岩的相互影响机理研究成果不多。本文以重庆市中梁山隧道群中新宋家沟一号隧道左线原位扩建工程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