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鏡銘字詞關係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鏡照顔飾容,銅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顔飾容的實用器具。銅鏡突出的實用性,衆多的數量,爲我們對漢代鏡銘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漢代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黃金時期。漢代銅鏡存量豐富、紋飾多樣、種類繁多、銘文盛行、書體成熟,爲我們了解漢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是通過研究整理發現,學者们對漢代鏡銘的研究更多是在文學史、思想史、技術史、斷代史等方面。本文主要選擇漢代鏡銘作為研究對象,不僅僅是因為漢代鏡銘數量眾多且具有代表性,更重要地是,對漢代鏡銘字詞關係的研究還不是十分系統,這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漢代鏡銘字詞關係創造了條件,也為以後相關的字詞關係研究提供幫助。研究漢代鏡銘中複雜的字詞對應關係,系統梳理其中的用字習慣,掌握其中的用字特色及規律,有利於我們對漢語、漢字發展演變的研究,有利於其他文獻的釋讀、古文字材料的斷代研究,有利於漢語上古音的研究。本論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了本文的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對漢語字詞關係研究現狀、漢代鏡銘字詞關係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以及對相關概念進行解釋。第二部分主要對漢代鏡銘中一字記多詞現象進行研究,分為由假借造成的一字記多詞現象、由文字分化造成的一字記多詞現象、由字形(言化)混造成的一字記多詞現象、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一字記多詞現象。第三部分主要對漢代鏡銘中一詞用多字現象進行研究,分為由異體造成的一詞用多字現象、由假借造成的一詞用多字現象、由文字分化造成的一詞用多字現象、由字形(言化)混造成的一詞用多字現象、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一詞用多字現象。第四部分主要對漢代鏡銘中多字對應多詞的交錯現象進行研究,分為由文字的完全通用造成的多字對應多詞現象、由文字的部分通用造成的多字對應多詞現象。第五部分為附錄部分,附錄一是漢代鏡銘中一字對應一詞現象,附錄二是漢代鏡銘中一字記多詞現象,附錄三是漢代鏡銘中一詞用多字現象。
其他文献
怎样的高校招生方式更公平,又要怎样实现高招公平?这些问题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非凡,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难题。美国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踞于世界首位。这与当时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有很大关系,其中之一便是平权法案。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所以本文以平权法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政策对美国高校招生的影响。契约主义公平观是重视结果公平的政治哲学,平权法案是它的政策体现。通过制度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在自
中国古典小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复仇故事。透过这些复仇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心理诉求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复仇行为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存在于《三国演义》中。本文以《三国演义》中的复仇故事为研究中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三国演义》复仇故事进行梳理和分类。统计出《三国演义》中共有三十个复仇故事,从复仇动机的角度将这些故事分为三类,分别是家人之仇、他人之仇、个人之仇。其中,为家人复仇的故事有十
《庄子》中的“世界”是灿若云锦的。庄子以其天才的文心,勾勒出了现实、心灵与道德的“三重世界”,因而《庄子》一书表面文笔洒脱,不落言筌,而其内里思致谨严,伏脉千里。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四部分。绪论中简述了选题缘由,梳理了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寻找本文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之所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庄子》中的现实世界。首先笔者从庄子的身份与交往,不仕的态度展开了对庄子本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分析;其次简述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在倡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国际趋势下,“高大衔接”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各国相继进入中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持续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学第一年,新生第一年经历及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
当前,残疾儿童教育公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提及和强调,残疾儿童作为社会中最边缘化和弱势的群体要想融入社会,就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残疾儿童群体教育权利的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与安置需求,是世界各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推进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国际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趋势及人权的角度来看,通过政策制定与立法实施已成为保障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俄罗斯作为一
英美文化的分界问题历经了长时期的含混,无论是单一地将美国文化视作英国文化的衍生与附属,还是由于二者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关系将两国文化混为一谈,其观点都不准确。因此,对于“美国化”建构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美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公共事业、思想观念及文学作品以小见大,具体而细致地解读这位美国的“国父型”人物如何在社会生活、宗教伦理及道德行为等各方面塑造起
论文主要是以明治时期日本画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在明治时期具有代表性日本画画家的拼搏与探索下,对明治时期日本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所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为主要论题。同时,以发掘与论证明治时期日本画画家在艺术创作、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的恒常体现为主要的论述内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对明治时期以前的传统日本画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重点对自飞鸟至江户不同时期的传
所谓“拟闺音”诗是指男性诗人以女性口吻或站在女性视角抒情达意创作出的一种诗歌类型。此类诗歌至唐鼎盛,其女性形象更以“性别交互”的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现实生活,暗示出了男性诗人的女性观与多样情思,并折射出“封建盛世”繁荣风貌下隐藏的多种社会矛盾与不公,极具写实精神。故本文选取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性与现实价值,从而展现唐代“拟闺音”诗的独特魅力。论文共分为六部
在现当代文坛中,师陀是一朵暗暗盛开,不为众人瞩目的“奇葩”。动荡混乱的喧嚣时代中,师陀以文字坚守着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不谄媚于俗。过客形象是师陀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表达师陀人生思考的重要侧面。师陀通过对乡村、小城、都市三种空间中过客的刻画,勾勒出了当时国民的生存状态,完成了对片面生存的批判与理想生存的追寻。在对师陀作品较为全面地阅读后,本论文以作品中的过客形象为主要论述点,对师陀作品进行新的
市民社会概念是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线索。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是面向现实,自觉反思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成果。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明确的提出了市民社会概念,阐发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蕴,指认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内涵,洞见到市民社会的现代性难题,由此颠覆了古代政治社会、近代文明社会对社会政治内涵的界定,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审视与反驳,准确的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界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