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优在中国电影界当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地位。从1985年参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到2016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从影三十多年的他,用日渐成熟的演技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令人捧腹,而又终身难忘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当中,尤其以喜剧作品为主。虽然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讲,演员类型不像是电影类型一样可以进行一种鲜明的区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演员的人物形象塑造之路是从一而终、一成不变的,一个演员在其漫长的表演生涯过程当中,总会塑造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里所提出的“演员的类型”,是指的在该演员所有作品当中,概念化总结出的某一类该演员质量上塑造的最贴切最适合的人物形象或者说是数量上塑造的最多的,最丰富的一类人物形象。理清了这一概念,再看葛优的演员类型,短暂的排除诸如《霸王别姬》、《活着》、《赵氏孤儿》等严肃化、反思化的电影类型,大抵可以把葛优划分到喜剧演员这一类型,那么在此讨论的葛优人物形象的创造特点,也就止于葛优作为演员塑造喜剧形象时的创造特点这个范围内。在喜剧的表演领域,演员首先要具备的是一种戏剧化的表演素养,外部技巧上的体现可以归纳为极度松弛的表演状态、机敏灵活的身体机能、细腻丰满的微观表情以及灵光频现的言语能力;内部技巧上的体现可以概括为丰富而独特的喜剧艺术想象力、浑然天成的幽默质感、精确而流畅的表演分寸与表演节奏感。高度统一的内外部技巧对于培养演员的戏剧才华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单就葛优而言,除了正常大家普遍认为的喜剧表演方法之外,我认为他还具备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喜剧表演的表演方法和能力——严肃绅士喜剧化的表演风格。严肃绅士喜剧的两个内核,一个是喜剧情节差势论,另一个是喜剧人物绅士化。这两者会在葛优2003年以后的作品当中有着比较集中的体现。本文把葛优从影三十年来的电影作品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并运用表演理论分析葛优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影片中的表演,总结出葛优不同时期表演风格的变化及角色间的异同,从而透过对著名电影演员的系统研究,丰富当代华语电影的表演理论与实践。除此之外,本文还将顺便探讨关于“喜剧”在美学上的溯源与特征,力图为喜剧艺术正名。理清喜剧美学的轮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严肃绅士喜剧化表演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