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代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探析不同时期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状况;其次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详细剖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最后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并简要评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本质——异化劳动——来揭示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异化和扭曲。马克思对于交往最经典、成熟、系统的表述则出现在他和恩格斯随后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在那里,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主要是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在随后的《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了交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最终形成了马克思科学的交往理论。 第二,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基本理论入手,对交往问题进行了多维度阐述。主要围绕交往的科学界定、交往的特点、交往的基本类型、交往的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展示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揭示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深入探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第三,笔者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在这里笔者从马克思的交往出发,深入探析了马克思的交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重要范畴生产、分工以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而全面的阐释了交往理论的深刻内涵。 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唯物主义的分析与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明确指出哈贝马斯对语言交往行为的界定,丰富了交往理论的研究视域,分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过分关注社会交往行为中的语言交往行为,从而忽视了物质交往行为。并且他把“语言”当作社会交往行为中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赋予其本体论意义,倡导通过语言的恰当使用来实现“交往合理化”,这些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