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诊断前后均未用他汀vs住院后用他汀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天死亡率的影响目的:比较诊断前后均未用他汀与仅住院后使用他汀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天死亡率和潜在死亡原因上的差异。方法: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977例,其中STEMI患者33001例。根据他汀的用药模式,将诊断前后均未服用他汀的STEMI患者分入A组(n=1169),仅入院后服用他汀的STEMI患者分入B组(n=18840)。采用倾向性评分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数据。主要终点为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结果:30天内A组MAC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1.5%v 9.7%,P<0.0001)。但MACCE中心肌梗死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1.3%,P=0.8307)。经倾向性评分模型匹配患者后,MACCE中,两组患者仅全因死亡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25.7%vs 9.8%,P<0.0001)。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不良事件方面,A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13.5%vs 5.2%,P<0.0001)、恶性心律失常(12.6%vs 8.9%,P=0.0008)等非通常认为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更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STEMI患者30天的心血管死亡。目前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发挥其多效性,减少患者30天内心脏骤停、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有关,而不是减少通常认为的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第二部分诊断前后均未用他汀vs诊断后立即用他汀+住院后继续用他汀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天死亡率的影响目的:比较诊断前后均未用他汀与诊断后立即用他汀且住院后继续用他汀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天死亡率和潜在死亡原因上的差异。方法: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977例,其中STEMI患者33001例。根据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模式,诊断前后均未服用他汀的STEMI患者分入A组(n=1169),诊断后立即使用他汀且住院后继续使用他汀的STEMI患者分入B组(n=6795)。采用倾向性评分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数据。主要终点为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结果:30天内A组MAC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1.5%vs 9.2%,P<0.0001)。但MACCE中,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1.2%,P=0.6476)。经倾向性评分模型匹配患者后,MACCE中,A组30天内发生死亡的比例仍更高(26.3%vs 11.9%,P<0.0001),两组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1.3%vs 1.4%,P=0.8565)。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不良事件方面,A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13.8%vs 7.0%,P<0.0001)、心源性休克(16.4%vs 11.4%,P=0.0007)等非通常认为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比例更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STEMI患者30天的心血管死亡。目前,其作用的生物学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他汀发挥多效性,减少STEMI患者30天内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而不是减少心肌梗死等常见的公认的心血管事件。第三部分诊断前后均未用他汀vs诊断前后均用他汀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天死亡率的影响目的:比较诊断前后均未用他汀与诊断前后均用他汀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30天死亡率和潜在死亡原因上的差异。方法: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977例,其中STEMI患者33001例。根据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模式,诊断前后均未服用他汀的STEMI患者分入A组(n=1169),诊断前后均服用他汀的STEMI患者分入B组(n=297)。采用倾向性评分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数据。主要终点为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结果:30天内A组MAC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1.5%vs 6.4%,P<0.0001)。但MACCE中,两组患者心肌梗死(1.4%vs 2.0%)、脑卒中(1.5%vs 0.3%)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倾向性评分模型匹配患者后,显示相似的结果:MACCE中,两组患者仅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vs 2.7%,P<0.0001)。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不良事件方面,A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11.7%vs 0.4%,P<0.0001)、机械并发症(4.9%vs 0.4%,P=0.0016)、恶性心律失常(12.1%vs 4.0%,P=0.0014)等非通常认为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比例更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STEMI患者30天的心血管死亡。目前具体的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他汀发挥多效性,减少患者30天内心脏骤停、机械并发症等的发生有关。而不是减少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第四部分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初始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强度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目的:了解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的情况,评估不同强度他汀治疗与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14713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初始应用他汀的种类和剂量,分为高强度组(阿托伐他汀40~80 mg或瑞舒伐他汀20 mg)和中等强度组(其他类型他汀和剂量)。根据治疗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n=6202)、溶栓(n=1435)、保守治疗(n=6901)三个亚组。主要终点为24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结果:共2394例(16.3%)患者初始应用高强度他汀治疗。24个月时,高强度组264例(11.0%)患者发生MACCE,中等强度组1783例(14.5%)发生MACCE(P<0.01)。但亚组分析显示,仅保守治疗亚组,高强度组24个月MACC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中等强度组(15.4%vs 19.4%,P=0.0084);而接受急诊PCI(7.8%vs 8.7%)和溶栓(13.2%vs 13.3%)的患者,两个他汀治疗组间MAC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52)。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并非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37,95%CI:0.885~1.215,P=0.6513)。两种他汀用药策略与急诊PCI、溶栓、保守治疗三个亚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无关。结论:中国真实世界中,STEMI患者住院后主要启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的初始用药强度与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发生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