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导航,是教学实践的意义所在。教学价值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与“学”互动过程的动态展现,是从教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学生的获得感和生长感进行关注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和成长感需要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有所体现。而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并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多维度的要求。长久以来语文课因其特有的人文性和朦胧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的规律和方法似乎不像其他学科那么“有迹可循”,当然这也正是语文独有的美感和灵感所在。但是当我们观摩到一堂好课,当我们聆听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教学时,却可以发现在余音绕梁之余我们亦能从中获得有关教学价值生成的一些借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叙事散文。但当下对于散文阅读教学而言,尤其是叙事散文,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学价值缺位,部分老师在解读和设计散文阅读时缺乏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建设。因此,笔者以《背影》为例对叙事性散文教学价值的生成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本文以比较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传统意义上的课例比较研究是选取数个课例从横向维度进行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既能对课堂的整体架构进行纵览,又能捕捉到课堂上涌起的细微涟漪。通过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能够从最鲜活最生动的课堂呈现中获得有关教学的共性或个性的特点和价值。本文在传统课例比较的基础上,选取了不同时代的六篇课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双维度比较研究,在时代的序幕下探寻语文教学价值生成的有效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个方面对叙事散文的教学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宏观层面上对语文教学价值进行研究;第二章对《背影》一文的教学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聚焦《背影》这篇有代表性意义的课文,探寻文本中潜在的教学价值;第三章选取了上世纪的三篇课例,从教学价值生成的视角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课例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能够发现教学价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第四章,对21世纪三位当代名师的课例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提炼出三位名师在《背影》课例中的教学价值的共通之处及个性所在;第五章,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所获得的语文教学价值生成的启示,从课堂主体及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总结,对语文教学价值生成的路径进行探索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