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叶不仅是家蚕的唯一饲料,而且也是重要的传统中药,在我国及其它一些国家被广为应用。桑叶具有降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对桑叶化学成分进行了不少研究,从中提取分离到了多种黄酮类、生物碱类及苯丙素类化合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我国有15个桑种4个变种,桑树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2004年全国桑园面积约75万公顷,年产桑叶约1500万吨。为推动桑叶的综合利用及其产业化进程,对桑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通过溶剂提取,色谱分离,波谱鉴定,从桑叶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 MOA-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 MOA-2)、5,7,2′,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5, 7, 2′, 4′-tetra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 MOA-3)、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 MOA-5, 18)、β-谷甾醇(β-sitosterol, MOA-6)、苯甲酸(benzoic acid, MOA-7)、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 MOA-8)、尿嘧啶(uridine, MOA-9, 15)、丁二酸(butanedioic, MOA-10, 13)、山柰酚-3-O-(6″-O-2-丁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2-butenoyl)-β-D-glucopyranoside, MOA-11)、胸腺嘧啶(thymine, MOA-12)、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hydroxy-6-methoxycoumarin-7-O-β-D-glucopyranoside, MOA-14)、D-半乳糖醇(D-galactitol, MOA-16)、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7-di-O-β-D-glucopyranoside, MOA-19)、5,7-二羟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 7-dihydroxycoumarin-7-O-β-D-glucopyranoside, MOA-23)、3,4-二羟基苯甲酸(3, 4-dihydroxybenzoic acid, MOA-24)。其中化合物MOA-1、2、3、11、19为黄酮类化合物,MOA-8、14、23为香豆素类化合物,MOA-5(18)、6为甾体类化合物,MOA-7、10(13)、24为有机酸类化合物,MOA-9(15)、12为含氮化合物。以上化合物中,MOA-7、9(15)、11、12、16、19、24为首次从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MOA-3为新天然产物;MOA-23为新化合物。 通过甲醇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桑种、不同品种桑叶总黄酮含量的差异。不同桑种总黄酮含量的比较分析为首次进行。结果表明:1) 育71-1秋季叶片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春夏季,并且10月(霜前)含量略高于11月(霜后)。而实钴11-6春、秋叶片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明显。2) 不同桑种桑叶总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长穗桑(Morus wittiorum Hand-Mazz.)及华桑(Morus cathayana Hensl.)桑叶总黄酮含量极显著的高于其它桑种;白桑(Morus alba Linn.)桑叶总黄酮含量极显著的低于其它桑种。3) 同属华桑的不同桑种质,其桑叶总黄酮含量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含量最高的为保靖4号(含量为71.67 mg/g),含量最低的为德江15号(含量为44.56 mg/g)。除保靖4号含量特别高以外,其余种质总黄酮含量差异没有不同桑种之间那么悬殊。从这些种质的原产地来看,同一原产地的种质总黄酮含量相近。4) 同属白桑的不同桑种质,其桑叶总黄酮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含量最高的为白桑8号(含量为60.78 mg/g),含量最低的为桑莲(含量为34.20 mg/g)。除白桑8号含量较高以外,其余种质的含量都较低,开差也不大。5) 不同桑种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52.96 mg/g,华桑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55.38 mg/g,白桑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44.00 mg/g,再次证明了华桑的总黄酮含量较高,而白桑的总黄酮含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