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很多地方政府对建设高速公路都有着强烈的意愿。但是,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不少地方政府财政无力负担,亟待采取市场化运作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因此,经营性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将加大,这意味着企业以“BOT+EPC”模式投资高速公路项目的机会大幅增加[1]。对于高速公路项目而言,“BOT+EPC”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是否值得在高速公路项目上应用推广,就需要用目标绩效评价的方法来证明。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的特点,进而对传统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目标绩效评价的非适应性进行了分析。“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拥有特殊的组织结构,创造了全新的产业链和利润链,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更有利于质量目标的实现,这些特点使得传统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目标绩效评价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上均表现出了非适应性。为解决传统模式下目标绩效评价在指标体系上面的非适应性问题,本文首先根据项目阶段,构建了基础指标群,然后根据“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的特点,构建了特定指标群,并由基础指标群和特定指标群共同构成了“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目标绩效的指标群,最后导入“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目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框架,进而构建出“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目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解决传统模式下目标绩效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的非适应性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白化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白化权函数对专家打分进行灰色聚类,从而消除新模式的陌生感给打分专家带来的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性。最后,本文以采用“BOT+EPC”模式建设的A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对“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目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具体的应用,以实例验证了研究成果可行性和实用性。